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橡胶油封

明星徕卡m3百年徕卡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发表于:2024-12-20 10:51:38 来源:蜜蜂资讯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播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有没有觉得这首旋律耳熟能详?这是前段时间红遍网络的歌曲《少年》。

百年徕卡,光影世家。

自1914年开始,徕卡从未停止步伐,始终秉承顶尖德国工艺与创新技术,探索更完美的摄影之旅。这么些年过去了,初心未改,正如歌曲中的“少年”一般。

它 的 过 往在徕卡相机横空出世以前,徕茨公司的主业并不是生产相机,它的前身是卡尔·科尔纳创立的光学研究院。可惜天妒英才,他 29 岁时就患肺结核不幸去世了。

(光学研究院旧址)

科尔纳去世后,他的合伙人贝特勒接管了光学研究院。此人在经营方面没什么天赋, 但他为光学院招进了一个极具经营天赋的机械师,此人正是恩斯特·徕茨一世。

恩斯特·徕茨一世进入公司一年后即成为合伙人,在1869年贝特勒去世后成为公司唯一的股东。他将公司更名为恩斯特·徕茨光学研究院。

恩斯特·徕茨一世从蔡司挖来一个叫奥斯卡·巴纳克的年轻机械师,让他研发打磨镜片的工具。奥斯卡·巴纳克本身是位摄影发烧友,却患有哮喘病。

众所周知,当时的相机是一个立在大三脚架上的大木箱的形态,外面再罩一块黑布。以奥斯卡·巴纳克的身体状况,显然无法满足他的爱好。

(奥斯卡·巴纳克)

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凭自己的专业所长,研发一种可以挂在脖子上的轻便相机,可以带着轻松出行。这一不算成熟的想法得到了老板恩斯特·徕茨二世的大力支持。

两年后(1913年-1914年期间),奥萨卡·巴纳克造出第一台相机,取名Ur-Leica,通常大家将其意译为“史前徕卡”。

(史前徕卡)

当时,有两台原型样机,第一台原型机的镜头采用5片镜片、50mm、1:3.5镜头,一直归巴纳克先生自己使用。1920年,韦茨拉尔市发生洪水灾难,他用这台原型徕卡相机拍摄了一系列韦茨拉尔洪灾的照片。

(韦茨拉尔洪灾)

第二台机的镜头是42mm、1:4.5的6片式镜头,可以拍摄40张底片,在1914年陪伴恩斯特·徕茨二世完成了整个美国之旅。

(恩斯特·徕茨二世原型机拍摄)

不 朽 情 怀

徕卡相机诞生后,推动着整个摄影工业的变化和进步。而徕卡这一品牌,在光学镜片技术及相机机械工艺上,享有着世界一流顶级大师的盛誉,其经典的"红点"作为品牌的标识,为那些致力于创作和记录时代的摄影师提供无限的创作灵感。

翻开徕卡历史,不仅众多知名摄影大师热衷于使用徕卡相机记录精彩瞬间,还有很多是著名的演员、体育明星,甚至也包括一些国家首脑和政界要人也都是徕卡的忠实粉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徕卡相机也情有独钟。

(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

在1986年4月发行的一套她70岁生日纪念邮票上,就有一幅女王手持徕卡M3型相机的照片,这台M3型相机是她从1958年开始使用的。

(人文摄影家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历史可载于史册,亦可载于光影。

一个世纪以来,数码时代日新月异,徕卡以经典永恒的姿态宣告世人:什么是不朽情怀。徕卡当仁不让是诸多摄影师手中的摄影器械,更是如长者般睿智的历史见证者,记录了人类发展史上众多永恒瞬间。

1945年,著名的《胜利之吻》是徕卡相机记录下的传世画面。

1960年,阿尔伯托·柯达在一次追悼会上用徕卡M2记录了切·格瓦拉的影像,光影刻画出古巴英雄坚毅的线条,被誉为“世上知名、最有魄力的照片”。

1972年,徕卡相机拍摄下越战中《战火中的女孩》,震撼了每一个和平主义者的心灵……

时光会走远,影像永留存。

徕卡相机始终站在摄影领域前沿,不趋时利,继承胶片时期锐利兼具细腻深邃的明暗细节之外,更为专注于其独特的品牌创新,追求具象化影像的最大可能性,为自然的色彩幻化以灵魂。

徕卡,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愿你,如手中的徕卡相机,初心不改,始终如一。

光源与照明杂志社

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

中国科技投资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