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热处理设备

莆田养花甲家园记忆灵川篇重访下尾花蛤专业

发表于:2025-02-18 15:07:11 来源:蜜蜂资讯

美丽乡村

重访下尾花蛤专业村

许培元

提起灵川下尾,我有一段深深的美妙乡愁。那是 38 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这块贫困的海边滩涂地,唤醒了勤劳勇敢的灵川下尾人。他们在县水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科技人员的悉心指导下,破天荒地养殖花蛤成功了。有一天,县水产局局长找到我(时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邀我次日一起下乡,到下尾庆祝花蛤养殖成功。林超局长喜形于色,滔滔不绝跟我讲个不停,我欣然应允。

翌日,我们乘坐一辆吉普车直奔灵川下尾村。当年的灵川,不客气地说,由于历史原因,地处海边,缺水缺地缺粮,旱地里只能种地瓜、花生、大豆,渔民靠小渔船捕些小鱼小虾过日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一二层的石头房子。当时,灵川乡也是石条砌盖三层乡址。是日,天高云淡,海风习习。我们参观了花蛤养殖场,听村干部介绍发现花蛤苗的情况,又听水产技术员许主民讲述培育蛤苗的艰难历程。只见村干部和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像过年过节一样,有的把海边养殖场值班室打扫干净,有的挑回刚收成的新鲜花蛤,有的在露天场地上搭起两张桌子,收罗了十几张矮凳子,有木头的,有竹编的,有就地取材用石头作凳的。村民们屋里屋外忙个不停,有的烧火,有的切菜,有的掌勺,不一会儿,养殖场上空就飘出阵阵花蛤的香味。开饭时,有花蛤炒、花蛤汤、花蛤卤面,喝的是咱莆田的“海恋啤酒”,宾主频频举杯,互致祝贺。惠安籍的水产技术员许主民,长期驻村指导育苗养殖工作,很受村民拥戴。存以甘棠,去而益詠。谨此向许主民先生致敬!不知为什么,这场露天花蛤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难以忘怀。

为此,这次下尾釆风,我主动请缨,说我来写下尾花蛤。

放眼望去,家家户户是风格各异的豪宅,农家别墅,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三十八年访故地,换了人间。

采风中,下尾村的老干部、老村民都说,我们村原来穷啊,缺粮,缺水,明倭寇入侵时,一个村的人大部被杀,只剩下 3 户。但老祖先还是挺过来了。一位 92 岁的老人说,现在吃好穿好住好,共产党领导好啊!

下尾是由花蛤劳动致富的,一提起花蛤,村民们就想起了林超,想起了许主民。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民永远怀念他们。在采风中,有一位当年的老村主任认出了我,久别重逢,往事历历在目,相谈甚欢。据介绍和县志載,下尾较旱即成为闻名遐迩的花蛤养殖专业村,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1990 年全村 790 户,4295 人,170 三个劳力,有 1000 多个劳力从事花蛤养殖,养殖面积 2800亩,育苗面积 540 亩,年产值 600 万元,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 82%,人均收入 900元。读者注意,当年万元户只是凤毛麟角。下尾村由于花蛤养殖,让全村旧貌换新颜。此外,花蛤苗除供应本县外,还销往厦门、长乐、福清、惠安、霞浦、广东以及台湾等地。同时下尾还培养了 30 多名农民技术员,他们被聘到外地指导养殖,有的则到外地承包花蛤育苗和养殖业。该村还采取股份制成立了有限公司,投资 5 千万元。村主任和妇女主任说,每户年收入 20 多万至 50多万不等。幸哉,下尾!

在花蛤养殖中,有一位村民林秋云,当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现在已成为一名企业家。在莆田市区木兰溪大桥边,有一幢“海源国际大酒店”,集住宿、餐饮、水产科技研究于一身,沿着把花蛤产业做强做大的目标,砥砺前行。这个带头人就是林秋云。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灵川下尾变成了文明、富饶的美丽乡村。杜甫老先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梦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不亦乐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来源:今日头条

大武汉杂志

价值工程杂志社

中外企业家编辑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