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井栏茜

甘肃养花的奶奶今天的敦煌莫高窟离不开总书

发表于:2025-02-18 15:36:04 来源:蜜蜂资讯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敦煌莫高窟。记者在相关视频和图片报道中看到,在总书记及其身旁高大的领导同志中间,有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小的老奶奶。

这不是我们熟悉的樊锦诗奶奶吗!她是 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名副其实的“老政协”啊!

2019年8月19日,注定是樊锦诗生命中不平凡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樊奶奶还“喜提”了一枚大奖:“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宣布, 将2019年“吕志和奖”的“正能量奖”授予樊锦诗。樊锦诗正是因为保护、研究敦煌文化超过半个世纪,并在敦煌遭受游客增加的潜在威胁时创造性地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了先进的文物保护与管理,而获此殊荣。

在人们看来,樊锦诗获奖当之无愧,因为她把毕生都献给了敦煌莫高窟,也因此,她被称为“敦煌女儿”。

荒无人烟的大漠,偶尔去旅游或许会觉得充满诗意,但要在缺水、缺食物、没有厕所、没有电的沙漠中居住,需要非人的勇气。出生于大城市的秀气姑娘樊锦诗做到了,而且一待就是56年。没有人比樊锦诗更熟悉敦煌莫高窟,她走遍了敦煌735座洞窟;她领衔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一卷被赞誉“精致绝伦”,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赞她“功德无量”。更重要的是,做政协委员的25年里,樊锦诗的提案几乎都围绕着文物保护,特别是为了保护敦煌莫高窟,她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在政协平台上,樊锦诗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无言的敦煌发出了宏大的声音。

两件提案留千年之美

如今的游客在参观敦煌莫高窟的时候,一个不可错过的项目是参观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高科技的“加持”下,洞窟中的壁画、佛像等文物宛在眼前。

敦煌研究院数字展示中心

这座数字展示中心的建成,离不开樊锦诗的大声疾呼。

2003年两会,她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交《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这件提案提交后,引起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委负责人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经过审慎的调研评估,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关于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立项。2008年底,总投资2.6亿元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开工。通过樊锦诗持续11年的呼吁,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樊锦诗的“数字敦煌”梦终于实现了。

如今我们看到的莫高窟,文物保护周密,参观秩序井然。而几十年前,这座千年佛窟并不是这样。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后,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增加,莫高窟在拉动经济,满足海内外游客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一直在承受有形无形的损耗:游客的增多,改变了洞窟内的温度、湿度与二氧化碳浓度,窟内壁画、文物的退化面临陡然加速。曾有人说,莫高窟内,每喘一口气,都会令壁画掉色。

正因这样,让樊锦诗意识到,敦煌之美固然要传扬世界,但全世界“注视”敦煌,却是敦煌“不能承受之重”。作为敦煌研究院的院长,她一直在大声疾呼:敦煌需要解读、研究和传播,更需要保护。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利用中间坚持保护。

汹涌的人潮,是莫高窟“不能承受之重”

2016年,年近耄耋的樊锦诗又提出了《关于加强文物遗产保护与传承科技工作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提案。小组讨论时,樊锦诗把自己的提案拿出来请委员们传阅,立即得到众委员的支持。有的委员一边在联名提案人签名页上签名,一边向周围委员推介,响应的人越来越多,一共有39名不同界别的委员主动在提案上签下了名字。有委员感慨地说:“樊老师的提案,我们一定得支持!”

这个“支持”,不仅仅支持的是樊锦诗提出的一件提案,更是支持她身后的学术功底与几十年守护敦煌的一颗赤心。

“敦煌是唯一的,值得我认真!”

不少人提到樊锦诗,都会敬佩他的风险精神。但是,樊锦诗自己却经常说,她也不过是个普通人,普通的妻子,普通的妈妈。在生活的艰辛、寂寞面前,她也退却过,是敦煌的美征服了她,留住了她。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来到敦煌研究所。 那年,她25岁。

初到敦煌时,樊锦诗与敦煌学泰斗常书鸿、段文杰等老先生一同工作。这些老先生,都曾在繁华的都市、顶级的高校中如鱼得水,如今却甘之如饴地在西北沙漠中过着艰苦而寂静的日子。这些人的一言一行,都镂在了樊锦诗的心版上。

196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队留影。打头的短发少女就是樊锦诗。

毕业时,樊锦诗跟恋人彭金章约定,在敦煌待3年,3年后就离开敦煌去结婚。3年过去了,学校始终没有答复,樊锦诗请了假去武汉嫁给彭金章,却从此开启了长达19年的分居生活。

樊锦诗曾经说,爱人彭金章的好脾气“打着灯笼都难找”,的确,很少有人能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而“纵容”自己深爱的妻子与自己分离19年,甚至让孩子过着牧羊娃一样的生活,但彭金章做到了。1986年,彭金章放弃了武汉的工作,从河北接回因无暇照顾而寄养在老家的幼子,远赴沙漠与樊锦诗团圆。看起来曲折凄苦的故事有了意外的结局:敦煌的美在征服了樊锦诗之后,也征服了彭金章,这位“敦煌女婿”对莫高窟北区的考古做出了突破性的发现,使莫高窟有编号记录的洞窟由492个增加到735个。

年轻的樊锦诗、彭金章夫妇

樊锦诗和一代代敦煌学者,就像一群“养花人”,在这横跨千年的寂静中用自己的时间、智慧与行动浇灌着、保护着敦煌这朵“沙漠之花”。而支持他们的,滋养他们的,恰恰是敦煌的美。数千年的风沙里,这沉静的美曾多少次抚慰了沙漠中寂寞的心。

“敦煌是唯一的,值得我认真!”樊锦诗说。

记者:孙萌萌

编辑:吴静怡

审核:周佳佳

临床医药文献网站

新营销

新丝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