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型客厅装修十日谈扁担挑出来的路
古道上的石板、石条靓光发亮全都是“扁担”的脚底磨砺而成。
记得当知青第一次担远路,老表再三劝,说“路头灯芯,路尾铁砣”,少担一点。我也只担了30斤,没到终点就差一点坚持不了。后来,经过几年的挑担、背木,也深切体会到山里劳作的艰辛,才懂得那些古道上脚底下的石板、石条、石头为什么靓光发亮!那得经过多少“扁担”(挑夫)的磨砺!可以说这一条条古道都是一代代老表肩挑重担挑出来的。
官北到永新要挑一整天,到遂川县城也要挑一整天,古官道上走得最多的是挑夫,挑夫中单个挑的可能是事主,成群结队的则是雇来的。在厦坪工作时,有老表“学时文”:过去,厦坪街上、拿山街上、石门都设有“镖局”,永新、遂川也有。当地事主,货少就自己挑,如出货多,就请“镖局”帮忙。请“镖局”的好处是安全。
在“时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镖局的扁担和“阿丟”(撑棍)与众不同,“镖局”的扁担两头都用铁皮包的,像担茅草的“扛木”(扛木比扁担长,两端尖头,包铁皮),“阿丟”着地的一端也用铁皮包着,遐想,万一遇见歹徒,“镖局”的伙计们就舞起“扁担拳”、“阿丟拳”。
据说,那些“扁担拳”、“阿丟拳”都是武馆教的。武术,关北人俗称“练打”,解放初期,关北最有名的打师叫猴俚师,他教徒弟们就地取材,除了扁担、阿丟,客厅里的板凳、灶园里的水钩甚至锅盖,都可教来防身。武馆教出的徒弟平日里务农,要送货,就去当“镖局”的挑夫。
挑夫行业中流行着“打油诗”:“三日肩膀四日脚,五日六日追不上。”意思:挑了三天的货担后,肩膀就不会痛,走了四天的路程后,脚就不会疼,若挑了五六天的货担,走起路如一阵风,人家再也赶不上喽!
挑夫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行头,外罩一件坎肩,脖子上挂一条毛巾,肩挑一副货担,手持一根“阿丢”。休息时“阿丢”用于支撑货担,挑货时可把“阿丢”放到空肩上,撬起重肩上的扁担,使单肩挑变成双肩挑,这是把力气发挥到极致的一种巧妙方法。“阿丢”还可兼拐杖。
村里有个中年人,年轻时,专做挑夫,他介绍:货担分配也大有讲究,前轻后重,前短后长,歇担时,用“阿丢”支撑扁担,前头悬空,后担着地,把头探过扁担慢慢地换肩,这种换肩方式叫“落地换”。还介绍,以一百二十步左右为“一换”,集体换肩,动作整齐,方向一致,这样方便为其他行人让路……(袁晓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