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戴家湾房子装修国宝品鉴守父乙铜觯
“守父乙”铜觯,青铜酒器,商代晚期文物,器物通高17.5厘米,重0.9千克,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守父乙铜觯
解放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一带曾发生盗墓活动,铜觯、觥、玉象等文物被盗走。1966年,在盗墓者儿子家的煤堆中搜出“守父乙”铜觯等文物,随后安阳市博物馆派工作人员取回该觯收为馆藏,后转至河南博物院收藏。
“守父乙”铜觯盖与身
“守父乙”铜觯分盖、身两部分。器盖面隆起,椭圆冠状,上有菌状钮。钮上有四个涡状纹图案。盖面为对称的兽面纹图案。
器身椭圆体,侈口,束颈,鼓腹略下垂,圜底,高圈足。主题花纹为兽面纹图案。该图案以一条细细的扉棱为兽的鼻梁,两角外卷,身尾上展,足爪下探。兽首以及身、足部图案呈对称分布。相同的兽面纹饰还出现在器身的侈口下方与腹部,有趣的是扉棱两侧还有两组弯曲的纹饰,中间的仿佛是这只兽的鼻翼,似在呼呼出气,下端上翘的纹饰,又好似兽唇上的胡须,栩栩如生,因为这两处纹饰使铜觯上的几组兽面也显得可爱生动起来。器身内束的颈部上有四条弦纹将之与器身纹饰分隔开来,中间装饰有四条对称的夔龙纹,龙直身,口张开,有足,尾上卷,中间以扉棱隔开。器身圈足上也装饰有四条夔龙纹。
“守父乙”铜觯盖内铭文
铜觯盖内及器内底部有相同的铭文“守父乙”三字。商代“守”铭铜器见于著录者计有28件,出土地点今可考者十件,其中六件出自安阳。除此“守父乙”铜觯外,安阳侯家庄西北冈M1001出土四件带有“守”、“亚守”、“守戈”铭文的铜器;武官村北地M1出土一件守乙爵。1976年河北藁城县前西关出土守鼎、守爵、心守壶各一件。1927年军阀党玉琨在陕西宝鸡县戴家湾(今属宝鸡市金台区陈仓乡)私掘古墓时出土1件“守父辛”觯。综合以上文物可知该类铭文主要有“守”、“守辛”、“守乙”、“守父己”、“婦守”、“子守”、“亚守”、“亚木守”、“守戈”、“守雩”等。“守”族器主要集中于殷墟王陵墓区内,可见该族的地位较高的。另外铭文中有“婦守”,表明该族可能与商王室有姻亲关系。
“守父乙”铜觯器内底部铭文
“守父乙”铜觯为范模浇铸制作而成。根据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苗圃北地发掘的大量铸铜遗物中的陶范和陶模可大致看出觯身的用范块数,即用两块外范、一块腹内范和一块圈足内范,共四块范。浇口设在圈足边沿上,浇铸时口向下。
铜觯的分范演示图
“守父乙”铜觯器物造型秀美,比例和谐,纹饰对比鲜明。兽面纹和夔龙纹的装饰特点为研究商代晚期的青铜艺术与人文思想方面提供了参考素材。此外该器物的铭文为器物主人的身份确认提供了参考依据,为研究“守”族的家族地位认定提供了重要线索。
比较研究觯是一种小而圆的酒器,其形制特征是侈口、束颈、深腹、圈足,大多有器盖,器形多为椭圆形或圆形,个别有方形的。青铜觯初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亦甚流行。从“觯”的字形特征包括功用和造型推测这类酒具可能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
目前出土的青铜觯,都以圆腹,侈口,圈足为特征,西周时期逐渐演化成长身。时代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后来基本取代了觚的地位,沿用至东周。不同时期,青铜觯的器型纹饰都在不断的变化,充满了时代性,而它身上的特征对研究殷人与周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以下选择一些典型器物,从青铜觯的分布地域、纹饰发展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较。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四瓣花纹铜觯,通高18.2厘米,椭圆形口直径9.7厘米,重0.95千克。该器器口呈椭圆形,有盖,盖上有蘑菇状钮,在球冠状的盖面上,以云雷纹衬地,对称安排着四个四瓣花图案,在腹部也是以云雷纹为地纹,等距排列着四个四瓣花图案。
四瓣花纹铜觯
1962年河南省安阳市北郊大司空村墓葬出土的商代晚期“母乙”觯,通高16厘米,口纵7.4厘米,口横8.4 厘米,重0.7千克。该器器口呈圆角长方形,侈口,束颈,直腹矮圈足,有盖,盖隆起,顶上有菌状钮,钮上饰涡纹,盖和腹部各有浮雕饕餮纹一对,颈部和圈足前后有由相对的夔纹组成的饕餮纹各一对。现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母乙”觯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西周早期“庶”觯,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高20厘米。有盖,盖顶隆起,正中有半环状钮,器身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盖面下部及颈部饰两周弦纹间雷纹,圈足饰兽面纹。此觯在铜觯中可谓形体较大者,盖内与器内底铸有相同铭文“乙丑,庶赐贝于公中,用作宝彝”。意思是贵族“庶”获大贵族“公中”赐予贝币,铸觯为念。
“庶”觯
西周成王时期小臣单觯,高13.8厘米,口纵9.3厘米,口横11.6厘米,底纵8.1厘米,底横10.3厘米,重0.75千克。该器口呈椭圆形,侈口,束颈,鼓腹下垂,圈足外撇,颈部有一道回首鸟和龙相连的纹饰。腹内底铸铭文四行二十二字。铭文记载成王平灭武庚叛乱,是为灭殷纣王後的又一次克商[11]
小臣单觯
1956年河南省上蔡县田庄出土的西周饕餮纹铜觯,高14厘米,口纵5.9厘米,口横6.9厘米。该觯口为椭圆形,口外侈,束颈,深鼓腹,圆底,高圈足,颈部与圈足各饰饕餮纹一周,颈部花纹下又加饰弦纹一条。
饕餮纹铜觯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的云雷纹觯,商晚期,通高14.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5.6厘米,形体修长,侈口,长束颈,鼓腹,高圈足,颈部饰云雷纹一周,圈足饰凸弦纹两周。
雷纹觯
河南省洛阳市北窖西周墓M410出土的饕餮纹觯,西周中期,通高12厘米,口纵6.1厘米,口横8.3厘米。形体肥胖,椭圆形侈口,长束颈,腹扁鼓,高圈足,颈、圈足各饰由两两相对的岐身夔纹组成的饕餮纹一周。
饕餮纹觯
商代晚期的觯,纹饰繁褥,主题纹饰多以兽面纹、竖棱纹、四瓣目纹、夔龙纹多见,云雷纹多作地纹。后来开始注重颈部和圈足的装饰,纹饰以兽面纹和夔龙纹为主,云雷纹多作为辅助性纹饰,素面器开始出现。西周早期的开始阶段,觯的装饰纹饰开始简化,兽面纹、夔龙纹明显减少,云雷纹、弦纹大量增加,云雷纹作为主题纹饰开始流行,装饰部位多集中于颈部或圈足,腹部装饰的极少,一些器物仅装饰颈部,满花器基本不见,素面器明显增多。最后,觯的器身基本上都为素面,所饰部位只剩下颈部及圈足。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殷商时代的觯器身花纹繁缛,兽面纹、夔龙纹等殷商时代的传统纹饰在器身上作为主题纹饰出现。进入西周早期,这类典型纹饰开始减少,云雷纹、弦纹开始大量出现,云雷纹作为主题纹饰开始流行,并且装饰部位多集中在颈部和圈足,腹部装饰极少。
另外,从青铜觯出土情况来看,觯作为酒器,兼有礼器的功能。作为贵族使用的礼器,墓主身份等级越高,觯的出土数量越多,且有标志身份的带盖觯、扁方体觯等的出土。而在小型墓中,青铜觯的使用并不普遍,只有为数不多的墓葬有出土,数量仅有1件。再有,觯的用途随着年代的变迁而逐渐重要起来。觯自殷代中期始出现迄殷代晚期,其并未成为铜礼器组合中的主要成分,与卣、罍、壶等皆为觚、爵等基本组合的辅助成分,但至西周早期,觯成为重要组合成分,有一爵者往往配以一觯,有二爵者则配以一觚一觯,表明有以觯取代觚的趋势。
作者简介宋华,女,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专业,河南博物院文博馆员,河南文物网执行主编,致力于博物馆学及藏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