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吉区欧美风家装装修深圳西伯利亚变身文化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一群人的奋斗史,那在改革开放浪潮下这个村的发迹就是一群人的筑梦路——大芬油画村,提起这个名字,也许你会想到远销国内外的油画,也许你会想到乘地铁龙岗线路过的那个色彩斑斓的楼群,但你怎么也想不到,就在30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白墙黑瓦的素色山村,仅0.4平方米的山坳坳里,遍地是芦苇丛,路都是脚踩路,全村300余人每年收入仅百元……
20世纪70年代的大芬
但就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这个偏僻寂静的小村吸引来了改变它命运的一群人,他们用画笔为这个原本素色的山村注入了彩色的力量,让它因为商品画而闻名,因为原创画而崛起,让它成为深圳这面改革开放旗帜上的鲜艳一笔,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初出茅庐:偏僻山坳成为画作港湾都说大芬油画产业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初期没有政府的引导,就靠着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野蛮生长”。而大芬第一次曝光在公众眼中,是1997年羊城晚报的一篇《深圳有个画家村》的报道,在这之前,大芬对于公众甚至布吉镇政府的干部们来说,都只是当时的布吉镇38个村中默默无闻的一个,甚至还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当时的布吉是个工商业大镇,从来没人会想到它会和艺术、绘画联系在一起。”当时在布吉镇宣传部工作了四年的任晓峰回忆,就是因为羊城晚报那篇豆腐块大小的报道,让他们看了两眼放光,原来这个已经被省城媒体发现的“画家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布吉的大芬。
发现这个“宝贝”后,任晓峰和其他一干人等迅速来到大芬“探秘”,但初次相遇并未让他惊艳,“当时大芬的房子都还是破破烂烂的,也没有画家在看得见的地方画画,整个村子就是其貌不扬。”任晓峰回忆,那时大芬的画工们都是关起门来画画的,也没有门店,完工之后就直接装货柜车运到香港,跟国内市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但就这样的“其貌不扬”仅1997年就达到了三千万的年产值。
20世纪70年代的大芬
而不久后,任晓峰就认识了大芬村的“灵魂人物”黄江。黄江被称作“大芬油画村第一人”,早在1989年,他就来到了大芬村,对于这个村子,他的第一印象是“像西伯利亚一样荒凉”,街道都是沙土,没有像样的马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村里的公共厕所也只有一个,晚上光线昏暗,去上趟厕所都有些害怕……当时的环境,用本地村民的话说,就连野狗路过都不会进村,但黄江偏偏就相中了这山坳中的0.4平方米土地,可能就是时代的抉择。
黄江祖籍广东新会,在广州长大,从小喜欢文学、崇拜巴尔扎克,后迁居香港开始接触美术,“巴尔扎克”的文学梦化作泡影,却在油画中付诸灵魂,而黄江开始以绘画卫生就是接一些外销的订单,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商品画的生意却并不好做,因为当时在香港雇佣一个画工月底最低不能低于5000元港币,这对于薄利多销的商品画根本没有盈利空间。就在求生的关口,改革开放给了黄江新的机会,1980年,黄江将自己的商品画生意开始迁入内地,先后辗转江门、福建等地,最终还是将“根据地”定到了“近水楼台”的深圳,几经考察他将眼光放在了距离罗湖口岸仅十几公里、原二线关外的布吉,而当时荒凉破败的大芬,则以租金、物价的优势最终“夺魁”,当时跟随黄江一起来到大芬“拓荒”的学徒只有二十几人,而他们就此开启了大芬的油画产业发展之路。
改头换面:素色村庄迎来彩色发展黄江初到大芬时就是带着沃尔玛的订单,随着第一单的顺利完成,黄江成为沃尔玛的供应商,随后商品画订单络绎不绝,不仅有生意主动找上门,还有不少画工、学徒也主动找上黄江,他前后带过的学徒多达500人以上,并不断出去“自立门户”,就这样,黄江的身份逐渐演变成一个行画业务的包销商,而他的学徒网络则搭建起了接受订单的包销网,大芬的油画开始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由于订单量大、时间紧迫,大芬的商品画生产还形成了“流水线作业”,即二十个人一排,你打底,我画蓝天,他画山,还有人画房子、有人上色,合作完成流水操作,价格不高,全靠量取胜,正应了当时“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深圳特区的金句。 “大芬的行画,不是假货,也不是赝品,而是文化产品的一种形态,它满足了很多家庭和酒店的装饰需求,从来都向客户透明它的出身和身价。”黄江表示,到了新世纪之初,美国市场上流行的行画,已经有大约六成来自布吉的大芬,欧洲市场的占有率也接近这一比例。
而刚发现大芬这个“画家村”时,时任布吉镇委书记李文龙和宣传部长沈树人,并没有对大芬当时的小作坊式的模式反感,而是看到了布吉新的经济增长点,看到了这个需要呵护的新生事物的潜能和力量。“大芬的奇迹是不可复制的,如果换一个地方,换一个时间,或者换一批领导,这种看起来有点不上档次的小企业,既不合法合规,又有消防隐患,多半就会像瘟神一样被送走了。”任晓峰认为,布吉成就了大芬,大芬也最终带来了布吉的荣耀。
大芬,又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谐音,简直是为画而生。
世纪之交(2000年前后),“文化产业”首次在国家层面被提出,深圳也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这位大芬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在提升大芬的环境硬件设施上。2003年,在布吉镇政府的主导下,第一期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村里的原居民,已经形成了收租的习惯。有些村民不理解,为什么要拆围墙、拆雨棚,影响他们的收入,还有人拿着菜刀过来阻挠。改造了一部分之后,整洁的村容、规整的道路,让房租水涨船高。村民们也开始积极配合,甚至来催促进度。经过了一系列的大动作,昔日的穷乡僻壤告别了黑白素色,建成了艺术广场、艺术展厅、画廊等,铺设了彩色路面、没话了外墙立面,还增设了艺术路灯、达芬奇雕像等,变成了偏居龙岗的“欧洲油画小村”,大芬村的油画产业也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渐走上正轨、茁壮成长。
迎来新生:原创道路开创发展纪元大芬油画村命运转折,就发生在2004年,这对于大芬来说简直就是“重生之年”。这一年,深圳市举办了首届文博会,而大芬油画村作为唯一的分会场,期间开展的千人油画创作表演如今想起来都让大芬人兴奋不已,这也成了黄江来大芬后记忆最深刻的往事,当时创作地点就设在大芬村的街巷,1100名画家和画工每人一个油画架两两相对一路排开,大家同时自由构想,即兴创作,正好绕大芬村内的主干道一周,全长近一千米,令参观者叹为观止,也赚足了媒体的眼球。
就在这一年,方圆0.4平方公里的大芬村,已经拥有243家画廊门店,近3000名画师,销售额超过一亿元人民币。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让世界了解你》栏目还在2004年11月20日向全球播出“聚焦大芬村”的对话节目,趁文博会之势,大芬油画村“一夜成名”,成为深圳“文化立市”的一张闪耀的名片。文博会还让大芬收获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成为龙岗区的首个文化产业基地,就此揭开了了龙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篇章,而这一年也成了龙岗文化产业的“纪元年”。那之后,龙岗区文化产业就像雨后春笋般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
而也是在这一年,大芬美术产业协会成立,正踌躇满志想着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产业的时候,世界经济危机的一泼“冷水”让大芬的油画产业也遭遇了“滑铁卢”,订单骤降,甚至有画室一张订单都没接到过。在大部分画工都在为好不容易卖出一张“商业画”又赚到90元饭钱解燃眉之急而庆幸的时候,一位“特别”的画家让大家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是大芬的第一个原创画家,他卖出的第一张80×120厘米的原创油画,售价高达6500元。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李印的际遇让刺激着大芬这个原本就因市场经济而兴起的产业村,不少画工都开始依靠着自己多年来练就的画功开始走上转型原创的道路。同时,政府也积极介入扶持引导,大芬走出了一条“原创+市场”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原创画家,进一步擦亮了大芬这个“金字招牌”。就在前不久,“首届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拉开帷幕,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264件油画精品同台展出,也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参赛和观展,而此次“双年展”融国际性、学术性、艺术性为一体,也标志着大芬油画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高度。
改革开放40周年,大芬兴起近30年,在深圳和龙岗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中,大芬对于布吉的意义,不仅是一个地标,它也承载着调色板一般斑斓的记忆。而关于大芬的未来写就,无论是政府部门的谋划者们,还是大芬村内的执笔者们,都还有更宏大的愿景与梦想,他们希望大芬组建成一个公司上市,他们希望大芬成为国际化艺术园区,他们希望大芬成为亚洲当代艺术高地……而每一个希望都寄寓着对大芬更美好未来的期许,而大芬的发展也会存在千万种可能,而这正如大芬本身,就像一幅艺术品,不同的观众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这让大芬,也成了这样一幅“名画”。
对话大芬油画村管理办主任刘亚菁:打造大芬成国际化艺术小镇
记者:在改革开放中,大芬油画村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刘亚菁:在广东省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中,大芬油画村的美丽嬗变正是这个大时代的发展变迁的缩影。从1989年起步到2004年开始的文博会时代,到2012年以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为标志的原创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再到2018首届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的创立,大芬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向世界展示了美术事业与美术产业的完美结合。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大芬油画村原创势力蓬勃发展,一个日益庞大的大芬原创画家群体越发引人注目。据统计,目前大芬已聚集了原创画家300多人,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32人,省级美术家协会会员76人,市级美术家协会会员150余人,在国内重量级展览中,大芬身影开始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仅近五年,大芬原创画家的美术作品就有百余幅入选国家、省级美展。
从传统村落到翰墨飘香的艺术小镇,大芬在开拓中不断升华。它的成功,体现了从中央到省市区各级政府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和务实高效的特区精神,也是广东省改革开放40周年一个成功案例。
记者:大芬未来的发展有何期许?
刘亚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大芬油画村的发展都寄予厚望。中国美协刘大为主席提出建设大芬国际艺术家部落的期望,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在广东省繁荣发展美术事业座谈会提出,大力推进以大芬油画村为代表的美术部落集群建设,《深圳市文化创新发展2020》将大芬油画村列入十大特色文化街区,龙岗区六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大芬艺术小镇”建设。虽然目前大芬仍然面临着空间不足、市场走低、业态混杂、人才紧缺等发展困难。接下来,大芬将更好地落实规划、打造品牌、推广原创、拓展市场,为实现以上宏伟蓝图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为实现中国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再立新功。
来源:深圳侨报记者 陈遥 文 冼余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