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起名诗歌男孩大诗人孙友田的文学启蒙来
1936年12月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个男孩出生在安徽省肖县黄口镇一个普通的孙姓家庭里。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希望。
小男孩生在一个乱世。日本帝国主义早在1931年就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之后也没有停止过侵略的步伐。1937年7月7日又在北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就在这个孙姓小男孩快一周岁生日时,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对于还在襁褓中的孩子来说,他并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他还躺在摇篮里慢慢长大。
和许许多多的中国家庭一样,老孙家住的是茅草房,过着吃了上顿没有了下顿的日子。因此父亲把田地看得很重。如果有一些土地,就能种出粮食,就能让一家人吃得饱饱暖暖。这是父亲的一个梦想,他给这个小男孩起名“有田”,希望从此之后,家中能过上有田有粮,丰衣足食的日子。沿着这个思路,父亲给后面几个弟弟起的名子分别叫有银、有金、有玉、有权,盼望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能为这个家庭赚更多的钱,把日子过得更好一些。事实上,老孙家依旧无田、无钱也无权。
生活在动乱年代,小男孩7岁入学,之后断断续续读了几年书。男孩很聪明又是家中长子,母亲对他很慈爱。母亲不识字,记忆力却很强,童谣、民歌过耳不忘。小男孩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歌谣,其实是母亲小时候从外婆那里学来的。父亲有时也会教他一些“数来宝”,父亲说能唱这些恭维人的话,遇上荒年就能讨口饭,不至于饿死。这些有趣又有用的歌谣陪伴着小男孩度过了儿时许多饿肚子的时光。琢磨着朗朗上口的民谣,他常常觉得肚子不再那么饿了。
孙友田9岁那年,日本鬼子终于被中国人打跑了。老孙家也有了几亩薄地,父亲攒了两年的钱,还买了一头小毛驴。小毛驴是家中的大劳力,忙时耕地,闲时驮物。孙友田对它比对自己还好,经常给他喂草喂料。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可是淮海战役打响后,溃败的国民党部队把他们家的小毛驴强行拉走了。他们要毛驴给他们拉大车,大车上是机枪、大炮。可怜的毛驴再也没有回到它的主人家。
这是件让孙友田很伤心的事,这种阴影一直笼罩在他幼小的心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孙友田有了重读六年级的机会。根据学校的要求,他必须参加考试,作文题目是写“一件难忘的事”。这个题目又触及孙友田的伤心事,他想起了他的那头可爱又可怜的毛驴,他就在学校教导主任的办公室里一口气把这件难忘的事写了出来。故事很精彩,也很感人,感动得阅卷老师一边看一边抹眼泪。
孙友田这篇感人至深的作文,让他出了名。次年他就获得免费吃、免费住、免费到离他们家90里地的徐州市贾汪煤矿初级职业学校就读的机会。重新走进课堂的机会来之不易,孙友田读书、写作更加刻苦了。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这一年他又写了一首诗,题目叫《祖国,只要您的手一指》,发表在1954年8月6日上海《青年报》上,这是他把自己的手写字变成铅字的处女作。于是他有了到淮南煤矿学校就读的机会,这个学校相当于现在的职业中专,依旧免费吃住,不要学费,学得好还有奖励,毕业后就分配工作。
农民子弟孙友田就这样完成了他的学业。他用自己的文字和诗歌写出了一条农村通向城市的道路,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梦想。
21岁孙友田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徐州贾汪区的一处煤矿,从此和煤碳和煤矿工人生活到了一起。在这期间,他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短小说,被文坛看作了当代矿工的代言人。在贾汪煤矿,他整整待了17年。因为写煤,1959年加入了中国作协;因为写煤,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之后被确认为全国劳动模范。
作为文学的后备力量,37岁的孙友田被调到江苏省作协,和其他一些知名作家一起进入了创作组,专业从事创作,从此定居南京。后来又编过文学杂志《雨花》,《扬子江诗刊》,199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时光如梭。又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如今孙友田,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同辈人叫他老孙,后辈叫他孙老,小孩子都喊他孙爷爷了。他的许多作品被结集出版。苏教版小学课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和《月光启蒙》都是孙爷爷的作品。他的作品观察细腻,又富有激情。而这篇《月光启蒙》就是为母亲而写的。母亲的童谣在他幼年扎下了根,这是他一辈子最温馨最幸福的回忆,他要把它写出来感恩母亲。
(此文是2011年,南京市鼓楼区长阳小学“文学就在你的身边”讲座上对孙友田的介绍)
2009年江苏大诗人四川访问团重走汶川救援路,右四为孙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