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南新村新房装修计划来看这里有个江南
近年来,斜土街道坚持深化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创新,运用“党员三先”工作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在社区开展自治项目,通过自治项目,培育居民的自治意识,增强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成效。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江南新村,是斜土街道辖区内的一个大型传统老小区,文化底蕴浓厚。这一有着近70年历史的小区,公共空间利用率低,居民户外活动及休憩交流空间不足,为了促进居民交流互动,增进邻里关系,2019年,江南新村开展了“匠益楼道”+“匠心园”自治项目。
江南新村创新开展党建网格化和社区管理同构对应设置,把小区划分为8个管理块区,对应设置8个党支部,下设30个党小组,和30个居民楼组对应。建立“三人工作小组”,形成社区自治的核心力量,邀请区域单位和共建单位共同参与,对接社会组织开展公益环保、团队培育、社区微更新等自治项目,不断提高社区治理的能级和水平。
匠益楼道
共商共议,积极沟通
依靠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积极挖掘社区志愿力量。本次项目通过楼组议事平台,综合小区内各楼栋居民的楼道美化意愿,最终选定江南一村23号、江南二村16号进行楼组美化。同时结合2个楼道的特点,由居委牵头,会同社会组织与居民进行多次沟通,确定设计方案。
因地制宜,全面整改
经过调研走访,江南居委了解到楼道内存在以下改造难点:
● 各类管线、共用器具已经将空间划分出了属性并基本填满,不适合太细小的设计。
● 楼道内比较昏暗,光照条件有限。
● 楼组人员以老人及租户为主,对于环境维护在精力、体力方面有所不足,需要降低维护成本。
针对这些问题,楼组居民通过协商议事,汇集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了用漆面的方式对楼道进行大范围的涂刷。一是利用颜色提亮空间并为空间赋予温度;二是漆面的方式维护成本很低,便于清洁也不易破坏,同时利用相近的颜色规整空间。
同样,通过楼内居民议事机制的推动,居民合理有序的表达意愿,江南一村23号楼利用楼内公共空间打造了“邻里客厅”,江南二村16号则是将原有的交流区域进行规整,满足居民交流互动的需要。
细心点缀,居民齐上阵
宣传板更新、主题挂画、小型门牌美化......居民们一起参与软饰楼道,补充细节。在这一过程中,很多独居老人和孩子们共同制作,不仅使老人们感受到了全新的活力,也让孩子们在动手中了解了江南新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每天上下楼的居民们纷纷对楼道内的变化赞不绝口:“好看,好用,真的大变样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叔叔阿姨们碰到面,从以前的“点头之交”变成现在的“拉家常”,楼道美了,心也近了。
匠心园
踏勘场地,深入沟通
江南居委会同专业的社会组织,对方案场地进行了全面踏勘:
● 因有高大乔木,光照较差,植物种植有很大限制,但也使这里避光、通风,是理想的天然休闲环境。
● 因背靠江南小学,容易吸引儿童参与,带动年轻家庭的参与;旁边是新建的垃圾厢房,有充足的人流量及湿垃圾堆肥资源。
● 因周边居民租户不多,邻里关系、社区环境相对熟悉,花园共建更容易吸引参与。
踏勘完成后,为了让居民们积极参与到“匠心园”的建设中来,居委线上线下面向居民组织了宣传活动,希望能集思广益,吸纳想法和创意,居民们以彩绘圆木片的形式画出心中的理想花园。
确定方案,参与建设
经过多轮的意见交流和讨论,确定了花园的最终方案:结合江南新村船文化历史,打造一个以百年船厂为背景的小花园,平面造型灵感源自于“远望”系列航天测控船。
居委和自治组织邀请志愿者和居民们一起参与“匠心园”的建设,大家松土、覆土、播种...一点点打造“家门口”的绿色小天地。通过项目活动的开展,居民由原先社区景观的消费者,渐渐成为这些景观的营造者,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提升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少居民表示以后会加入花园的更新与维护,让“匠心园”一直美下去!
场地清理覆土铺地
种植并撒草籽
安装标识、导引
社区“共享空间”的营造激发了居民自治的内在动力,斜土街道将不断完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的社区治理工作新格局,推动“议有序、行有矩、邻有助、亲有度”的“亲邻四有”现代社区关系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