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物和于阗国有什么关系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物和于阗国有什么关系?于阗国国王为什么姓李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洞口,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自此,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然而,这4万余件文物是从何而来的呢?
正是这个原因,在敦煌莫高窟不仅有李圣天画像,还有“大朝(唐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像,以及“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受太傅曹延禄姬供养”像。一个西域国王的形象就这样被存留在了敦煌,他就是在莫高窟98窟中。李圣天画像头戴王冠,一身宽衣博带、雍容华贵的汉地装束,旁边的题记是“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这里的“大朝”也是李圣天对唐朝的称呼。
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后,一直渴望国家统一和安定的于阗王李圣天,闻之欢呼雀跃、不胜欣喜。立即派使前往开封,向宋太祖表示祝贺和归属之意,并进贡了玉圭、玉匣、玉枕等物。此后,双方使者,僧侣、商人来往频繁。李圣天还派其子多次赴朝,贡献方物,沟通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宋建隆三年(962年),喀喇汗王朝向于阗发动宗教圣战兼侵略战争,为了取得中央政府和沙州政权的支持,李氏王朝的使者不断往来于开封、敦煌和于阗之间。于阗国的三位太子也分赴沙州和开封,求得支援。然而,宋朝政府因内部事务纷扰,没能从军事上给于阗国予授助。面对如此形势,李圣天和他的儿子李从德太子都自奉中国守臣,在兵力远远逊于喀喇汗王朝的情况下,却把它打得落花流水。
《宋史》记载:开宝四年(971年),“其国(于阗)僧吉祥以其国王书来上,自言破疏勒国得舞象一,欲以为贡,诏许之”。这时候,在位55年的李圣天已经去世了,但他的儿孙们依旧保持了与中原王朝的友好关系。他的儿子尉迟苏拉给自己取名李从德,依然心向中原,做着西部边陲的守护者。
于阗之所以要向宋朝报告战况并进贡大象,一方面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府应有的例行公事,另一方面是对宋朝在战争期间给予于阗的道义上的支持表示感谢。。此战后的20多年里,于阗和喀喇汗王朝的战争进入了拉锯状态,很快,战争已几乎耗尽了于阗的所有国力,直至1006年喀喇汗王朝攻陷和阗城。
随着阗王国的灭亡,伊斯兰教很快在新疆取得了统治性地位。也许就在那个时候,敦煌的僧人们才将经卷藏了起来,被尘封了一千多年。虽说,藏经洞被发现后只有几年工夫,一批批价值连城、堪称国宝的绢画、麻布画、木版画、经文以及各种文字的手写本,均流失到了海外,但是,文物可以被盗,历史却永远在那儿,无论如何于阗人都站在中国敦煌文化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