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社会发展大势下的军事活动有哪些特
春秋时期社会发展大势下的军事活动,有哪些特点?
春秋时期是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上承西周,下启战国时期,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初步变革、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对于当时军事活动的开展和其特点的形成,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军事作为社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当时整个社会形势的制约,又对社会形势的演变产生巨大的影响,反映着时代的某些要求。大略而言,春秋时期社会发展大势下的军事活动,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从中呈示着两者之间的联系性和从属性:春秋时期列国争霸和兼并的主导趋势,决定了军事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换言之,当时社会政治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战争这个暴力手段得以完成的,军事斗争乃是推动社会演变的有力杠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大国争霸、诸侯兼并、卿大夫夺权连绵不断,愈演愈烈,而这些活动得以进行,直接依赖于军事手段的运用。
大国通过它追求霸主的地位,吞并小国,开拓疆土,攫取财富,确立自己在政治、外交方面的优势;小国依靠它抵御兼并,维持生存,谋求满足自己的政治、外交、经济利益,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卿大夫利用它削弱公室,战胜其他强宗大族,并进而伺机控制一国政权。
与此相适应,在当时的战争中,除了堂堂之阵的正面会战外,城战、要塞战、伏击包围战、山地战、奇袭战等战法,也逐渐有了相当突出的表现。学术文化下移,私学勃兴,为兵学理论的独立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春秋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以及民本主义等进步思想的兴起,则使当时的兵学理论建树打上了高度成熟的烙印。
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格局的被打破,加以战争频繁和指导战争的需要,有力地推动兵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历史舞台,与当时的“显学"儒学和道家学派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并驾齐驱,各呈异彩。与此同时,兵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问,也充分吸收当时社会哲学、政治思潮中的有益成就,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成为当时进步兵学认识军事的基本立场,而朴素辩证法理论则是其构筑理论体系和指导实践行动的思想方法,至于民本主义精神,则是其实现用兵理想宗旨的有力保障。
结语
这说明,春秋时期兵学的发展和趋于成熟,是与当时进步社会思潮的基本趋势一致的,是当时进步社会思潮在军事领域的必然反映。综上所述,军事理论与实践在春秋时期的丰富和成熟,是春秋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当时社会大势作用下的必然现象。两者之间存在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只有将它们作为完整的一体来考察,才能高屋建辄地了解和把握春秋军事史的发展全貌,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揭示其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