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行踪成谜他究竟是死了还是流落民间
建文帝行踪成谜,他究竟是死了还是流落民间?
1402年7月13日,历经4年的靖难之役终于划上了句号,朱棣的北军攻入南京城内,随后宫中燃起了大火。但结果,却令朱棣十分尴尬,建文帝朱允炆竟然下落不明了!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尽管朱棣指着一具烧得焦黑的尸体,说这就是侄子朱允炆,并且给他来了个风光大葬,但坐在龙椅上的他始终背着个问号,拿捏不定朱允炆究竟躲在天底下的哪个角落?
根据明朝官方的说法是,朱棣打下南京后,宫中起火,朱允炆和皇后,及长子朱文奎命丧于大火中。支撑这一点的,据说还有南京宫廷里的太监现场指认。
但这种说法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同,因为朱棣找到的建文帝遗体,已经烧焦没法辨认了,你说是啥就是啥了?
因而阴谋论者认为,朱允炆是趁着一片混乱跑路了,朱棣是为了名正言顺的登基,才在政治的角度硬给朱允炆扣了一个死亡的帽子,从而造成了一桩历史悬案。
于是乎,朱允炆的去向之谜,就有了一个个不同的版本。
如果说郑和下西洋的版本,还建立在一个似是而非的框架上,拿某些野史的演绎,则就更像是曲折离奇、百转千回的江湖故事了。
一个版本说朱允炆眼见大势已去,制造了假死的现场,带着贴身侍卫14人逃出皇宫,其中包括开国重臣徐达的小儿子徐前、常遇春的第五子常峰山、汤和的小儿子汤正。另有太监7人,宫女9人。
一行人逃到云南,在昆明岩石山一带隐居了13年,后又迁到四川、陕西等地。朱允炆化名李上佛,与9个宫女生了16个孩子,死后葬在陕西武陵山。
故事到这里,朱允炆带些朱元璋开国功臣后人,躲到与父亲太子朱标关系密切的沐王府云南地盘,这些说法都还勉强算是正常,搭到了些历史背景的边。
可接下去的情节就很飘了。说是朱允炆的后人不忘血海深仇,闯王李自成就是朱允炆的十三代孙,最后攻破北京,逼得崇祯帝自缢殉国,也算报了建文一脉之仇。
这里还有条支线,朱允炆的长子名叫朱灭棣,后来去了北方被后金招为女婿,掌了后金的权,军队分别交给自己的两个弟弟和六位功臣掌管,繁衍生息形成了后来的八旗兵。
看到这里,明眼人自然知道这个故事太离谱,创作者大概只为博君一笑。更为广泛的说法,是朱允炆出家为僧,电视剧《大明风华》里也是这么描述。
据说朱允炆逃出南京后,在湄江隐姓埋名,自称应文和尚,留下了许多对联诗话,曾写过“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这样的对联描绘湄江观音崖的风光。
逃亡初期,朱允炆还想着光复江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老百姓对新帝越来越尊崇,而朱棣治理国家的手段也确实高明,便渐渐认命。他写了一首对联抒发心志:
“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
这是他对自己一生坎坷命运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无奈现实的宣泄,是壮志难酬、心怀遗憾的真实写照。
也有些野史宣称朱允炆是出家了,但不是在湄江,而是藏于广西十万大山。
若干年后,明朝已经到了明英宗正统六年,忽有个老和尚带着12个随从来到广西思恩州,张口就要求见知州,说自己是建文帝朱允炆,想见现在的皇帝。
知州大惊,不敢轻易处置,连忙将他送到京城。与明英宗见面后,老和尚说自己64岁了,这正是朱允炆应该有的年纪。他说自己时日无多,很想死后葬在祖父朱元璋的身边,因此特来请求当今天子。
明英宗也不知他是真是假,让曾经服侍过朱允炆的老太监吴亮来辨认,吴亮一眼就认出来了,老和尚说的一些往事也能对得上号,而且朱允炆右脚小脚趾旁边有颗黑色的大痣,老和尚也有,因而可以确定他就是曾经的建文帝。
明英宗从他的表现判断出老和尚确是朱允炆,就发了善心,安排老和尚住在皇宫,死后葬入朱元璋的明孝陵。
不过,朱允炆出家之说虽能自圆其说,却也没有证据支持,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后人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也许朱允炆当时就被朱棣秘密处死了,只是朱棣不愿承担弑君杀亲的罪名,才故弄玄虚搞了一个“皇宫自焚”的版本。但朱棣毕竟是夺了侄儿的江山,民间许多人对此一万个不服,故而生出这么多建文帝逃出生天的疑云。
但无论如何,朱允炆作为一个明朝初年的顶级政治角色,自朱棣登上皇位后,就已经再未在之后的政治活动中出场过,人走茶凉的结局,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 上一篇: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 下一篇:楚怀王曾被秦国骗了两次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