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凤雏庞统来投东吴孙权后为何弃之不用
解密:凤雏庞统来投东吴孙权后为何弃之不用?
《三国演义》中说起智谋之士,评价最高的当然是卧龙和凤雏,水镜先生司马徽有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诸葛亮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慢悠悠出山,可以说摆足了架子。同样级别的庞统就比较背了,先是投曹操,然后是见孙权,最后是归刘备。在孙权、刘备那里一开始都没有得到重用,而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长的太丑,而这个原因,在面见孙权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
当孙权见到庞统的时候,看到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就很不高兴。为何孙权这么重视人家的长相呢?权谋背后的真三国:凤雏庞统主动投奔,孙权为何坚决不用?这就要结合汉朝以来的品评人物的风气来说了。东汉以来,品评人物有两大标准,一个是“容止”,一个是“精神”,简单一点来讲,就是很看重一个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人人都看得见,内在美没有三五个月谁又能知道呢。像诸葛亮第一眼就让刘备动心?“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在刘备眼中,诸葛亮那就是神仙一流的人物。像东吴的前任大都督周瑜,那也是一表人才,风度翩翩,于是吴人才会称呼周瑜为“美周郎”嘛。可以说,汉末魏晋以来,但凡官员,长相都至少是平头正脸,这是品评人物,甚至是选拔官员的一项基本原则。
鲁肃怎么说的呢?权谋背后的真三国:凤雏庞统主动投奔,孙权为何坚决不用?鲁肃说:“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
鲁肃高度评价庞统,认为赤壁之战胜利的首功当属庞统,没有庞统献上连环计,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
可是孙权听了这句话非常刺耳,尤其是对于“第一功”,极为反感。孙权说:“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从之功也,吾誓不用之。”孙权认为是曹操自己想要把船钉起来,和庞统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孙权讲的话自然是有错。庞统连环计的高明之处,正在于让敌人曹操看来,连环计是有利于自己,其实长远来看,确实重大陷阱。正如老子所推崇的“无为之治”的最高境界,明明君王实行了一些改革,但是百姓们都认为是自己要如此,一点不觉得是官府强迫自己一样。
但是,鲁肃的话其实也有偏颇。
赤壁之战的成功(不谈历史,只谈演义),有三大功劳,周瑜作为孙刘联盟的主帅,施展苦肉计,然后用火攻大败曹操,当然应该是第一功。诸葛亮借来东风,让火攻之计策能够顺利实施,可谓第二功。庞统的连环计,让火攻计策杀伤力更大,可谓第三功。
我们可以反过来推理。没有连环计,孙刘联盟难获大胜;没有借来东风,孙刘联军无法获胜;可是没有周瑜江东主战,孙刘联军都注定了灭亡。
于是,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第一功臣,这个观点毋庸置疑。
那么,鲁肃为什么要歪曲事实,故意夸大庞统的功劳呢?权谋背后的真三国:凤雏庞统主动投奔,孙权为何坚决不用?可以从两方面设想。
一方面是鲁肃一片好心,老好人鲁肃继续扮演着老好人的角色,为了要孙权留住庞统,夸大庞统的功劳,没想到孙权听了大怒,结果适得其反。
一方面是鲁肃用心险恶,老好人鲁肃也有着奸诈的面目,故意夸大庞统,甚至凌驾于周瑜之上,必然会激发孙权强烈不满,然后就可以排挤走庞统,自己独霸江东政坛。
两种观点,截然相反。但是真相只有一个。
我不相信第一种。作为年纪轻轻,第一次见到孙权,就敢于做出江东版“隆中对”,提出孙权可以立足江东,吞并荆州,入川占据蜀地,三分天下,进而二分天下的宏伟构想的伟大政治家鲁肃,不可能是目光短浅的人。鲁肃不知道孙权性情?鲁肃不知道掩盖周瑜功劳会引发什么严重后果?
我不相信鲁肃不知道。
但是我又不愿意相信第二种。毕竟第二种的鲁肃过于阴险。
不过,生活中也好,历史中也好,许多我们不相信的事情,都经常发生了并经常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