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宪劝南平统治者归顺大宋他算是叛徒吗
孙光宪劝南平统治者归顺大宋,他算是叛徒吗?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孙光宪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孙光宪劝南平统治者归顺大宋,他算是叛徒吗?请听小编详细道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孙光宪自幼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他们家族中第一个读书人。成年后的孙光宪,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过着漫游求学的生活。他可能在前蜀做过小官,但是在前蜀灭亡之后,孙光宪目睹危乱的时局,打破了川人不大愿意背井离乡的思维定势,从西蜀到了荆楚之地。高季兴割据南平称为南平王。这是一个弱小的割据政权,在十国之中很袖珍,处于南唐、蜀、闽、楚等割据政权的包围之中,可以说是“四战之地”。
在这里,孙光宪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四川老乡梁震,梁震推荐他到南平第一代掌权者武兴王高季兴幕下作“掌书记”,这个位置一般由富有盛名的文人担任,相当于武兴王高季兴的办公厅主任。在高季兴死后,孙光宪又辅佐了高从诲、高保融等三代统治者,忠心耿耿位高权重,可以说是南平政权中的文胆与谋士。孙光宪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他理性务实,这也让他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辅佐南平统治者,为南平政权在四战之地的危局中和平发展几十年作出了重要贡献。
花间词中很少有咏史怀古、边塞风云、农村风景的词,但在孙光宪那里,这些却成了常态。这些词,相对于专写醇酒妇人的花间词,可谓是“花间别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孙光宪对花间词题材的拓展有巨大贡献。
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喜欢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作为一个清醒理性的政治家,孙光宪喜欢写怀古和咏史词。五代十国天下混乱,这种情形同六朝类似,因此六朝的兴衰可以作为政治上的借鉴。孙光宪就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了六朝的金陵,写陈后主的《后庭花》与张丽华的秀发的故事,从而表达他对历史深沉的思索。《后庭花》:
石城依旧空江国,故宫春色。七尺青丝芳草碧,绝世难得。
玉英凋落尽,更何人识?野棠如织,只是教人添怨忆,怅望无极。
词的大意是说,石头城下长江一片空濛,陈后主的宫殿春色依然如故,七尺长发如春草碧色的张丽华早已经香消玉殒,这样的美人世上再难得。当繁华落尽,纵然是野棠花开得灿烂,再也没有人认识她了,只是让人平添惆怅而已。六朝的繁华,早已经成了空幻了。唐朝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如此感叹六朝文物一朝成空。刘禹锡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词应该是从刘禹锡的诗中化用而来。
陈后主穷奢极欲,在国家危亡之际,却高唱着《后庭花》的靡靡之音;张丽华有绝世美颜,一头飘逸的长发,每“临轩梳妆,远望飘若神仙”。一个是骄奢淫逸不理国事的末代之君;一个是貌若天仙聪慧过人的美丽妃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亡国的标配。在这首词中,孙光宪并没有明确表达批评,因为中国诗歌是含蓄的艺术,追求意在言外;同时,中国诗歌又是情景交融的意象艺术,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景来表达。
在这首词中,孙光宪用金陵春色已成空伤悼了绝世容颜的张丽华。无论六朝多少繁华,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为陈迹,如今是“更何人识,野棠如织”了。表面上是伤悼美人已逝春色已暮,实际上是伤悼一个荒唐时代的落幕,一种亡国之忧在词中暗流涌动。这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从历史中寻找教训的传统;更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家忧国忧民的危机意识。孙光宪这种深沉的历史忧患感,在满眼都是艳景与相思的花间词中极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