劓刑在古代是怎样的一种刑罚公子虔为什么会
劓刑在古代是怎样的一种刑罚?公子虔为什么会被商鞅实行劓刑?
说到公子虔,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商鞅作为外人,为何敢削掉公子虔的鼻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确一点。《大秦帝国》是历史小说,不是历史。公子虔并不一定是秦献公之子。《大秦帝国》作为历史小说把公子虔设定为秦献公长子,这是增加戏剧冲突性,表现秦孝公和商鞅变法的决然,但是在史料中没有看到记载公子虔一定是秦献公长子的史料,只能说公子虔是秦国宗室的一个成员。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能更加看清历史真相。
削鼻子,在古代被称为劓刑,属于中国古代肉刑五刑之一,在隋朝之后被废弃,肉刑五刑主要是:墨、劓、剕、宫、大辟,按照罪行的轻重顺序可分为:
墨刑即黥刑,意为在身体上刺字;劓刑,割掉人犯鼻子的刑罚。剕刑即刖刑,指断足宫刑,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大辟,死刑一般而言在春秋战国时期,依照“刑不上大夫”的原则,五刑是很少用在当时的贵族身上,除非是贵族自身做了一些罪过很大的事情,此外也是为了照顾贵族阶级的体面,一般贵族罪孽深重,也只是处以死刑,不会处以墨、劓、剕、宫四种刑法,其中的劓刑也是如此。
极有可能的事实是太子自己犯法,这在商鞅自己的话语中也得到了体现:
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
在太子犯法的情况下,商鞅也不可能处罚秦孝公的儿子,那么总需要人为此负责。
于是教导太子的公子虔和公孙贾就成为目标,所以太子犯法就是师傅教导不当,太子违抗国君的命令就变成了公子虔和公孙贾违抗国君的命令,按照先秦律法,身为太子傅的公子虔被商鞅处罚,处以劓刑;身为太子师的公孙贾被商鞅处罚,处以黥刑。公子虔和公孙贾为太子顶罪,自然在无奈之下接受刑法。公子虔在受此耻辱性刑法之后,八年躲避在家中,未曾外出,心中对于商鞅极为痛恨。
另一点原因就是商鞅此时在秦国的地位十分崇高。在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商鞅即升为大良造,由于秦国当时没有设置相一职,实际上大良造就是相国,商鞅一直担任大良造直到秦孝公去世,到处罚公子虔时已经担任大良造六年之久,一直主持秦国的变法,可以说商鞅是秦孝公的心腹忠臣和最大助手,公子虔和公孙贾自然也无法对抗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