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木黄耆

战国七雄的实力排行是怎样的秦国是最强的吗

发表于:2024-04-01 10:11:12 来源:蜜蜂资讯

战国七雄的实力排行是怎样的?秦国是最强的吗?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发动了灭六国的战争,短短10年时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但是,战国初期的秦国,却相对较弱。那么,问题来了,战国七雄的实力排行是怎样的呢?为何说秦国一统六国是必然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从而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对于战国七雄来说,在漫长的较量中,各自的实力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秦国虽然最终剪灭了六国,但是,战国初期的秦国,却相对较弱。那么,问题来了,战国七雄的实力排行是怎样的呢?

战国初期

首先,因为战国七雄的实力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评价战国七雄的实力排名时,需要分阶段的来评价。就第一阶段,也即战国初期时,魏国在综合实力上力压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韩国、赵国等六个诸侯国。对于战国初期的魏国,率先进行了变法,加上继承了晋国的衣钵,并且拥有吴起等文臣武将,所以在实力上可谓力压群雄。彼时,秦国被魏国多次击败,而且丢失了河西之地等疆域。至于楚国、齐国等大国,在当时也经常败在魏国的手中。在战国初期,魏国实力排第一,楚国、齐国次之,秦国再次之。当然,到了战国中期,魏国从霸主的地位跌落。

战国中期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在魏国衰落之后,齐国成为战国中期的霸主。齐国自齐威王、齐宣王两代积累,至齐湣王时进入全盛。彼时的齐国,不仅击败了燕国,还灭亡了宋国。当然,就这一时期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其实力也在不断增长。在战国中期,齐国实力排名第一,而秦国、楚国则紧随其后。

战国中后期

在消灭宋国后,齐国的实力达到了巅峰。但是,这也让其他诸侯国感到了威胁。为此,在燕国乐毅的率领下,五国大军进攻齐国,一度让齐国只剩下了两座城池。自此之后,齐国就衰落下去了。与此相对应的是,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296年,赵国消灭中山国,并拥有廉颇、赵奢、蔺相如等文臣武将。由此,在战国中后期,赵国和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

战国后期

最后,虽然赵国的实力曾经一度和秦国匹敌,但是,经过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可谓元气大伤,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基础了。在长平之战后,整个战国七雄呈现出秦国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就赵国、魏国、齐国、楚国、韩国、燕国等诸侯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抗衡强大的秦国。最终,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剪灭了齐楚燕魏赵韩六国,建立了秦朝。纵观整个战国时期,秦国的实力不是一直第一的,对于秦国实力的领先,主要体现在战国中后期,也即依赖于商鞅变法和多位秦国君主打下的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经过十年的努力,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逐个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那么,秦国和其他六国相比有什么独特的优势使它能脱颖而出、独步天下呢?

秦国所处的环境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秦国地处西北地区,占据关中和巴蜀两个地方。关中地区土质疏松,易于耕种。而巴蜀地区也是物产富饶之地。这两个地方给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草供应,强有力地支撑着秦国所有的对外战争。

秦国最初的经济结构是农业和畜牧业并存。农业真正得以发展是在秦文公打败西戎,取得岐山以西的地盘,接受了周朝的遗民后。周人好耕作,并以善于经营农业著称。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重农抑商,农业更是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秦王嬴政时郑国渠的修建,使秦国农业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郑国渠的灌溉使关中地区的可耕种面积迅速扩大。郑国渠流经的地方以前是一片盐碱地,渠修通后引泾水,泥沙含量大,水体富含营养物质。通过灌溉改善了盐碱地的土质,使以前的荒野变成了易于耕种的沃土。

秦国耕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随之增多,由此奠定了秦国东进的经济基础,使秦国完全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史记·河渠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

几代国君的自强不息

秦国的发展过程是逐步地自西向东的一个过程。历代国君为了秦国更好更稳定的发展,也把国都不断地从西迁到东。秦国能最终实现统一与历代国君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完全分不开的。《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里的“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秦国自秦孝公以来的历代君主,虽然对秦国的贡献各不相同,但是从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君或庸君。而反观关东六国尽管也出现了一些明君,但无一例外的在明君之后就会出现昏君和庸君,将前一代君主的功绩抹杀殆尽。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国强兵。秦惠文王虽然一上台就处死了商鞅,但是在国家大局面前仍能继续贯彻执行商鞅之法,并且在六国合纵时,争取盟友能不争一时之土地,这在国君当中是很难能可贵的。

秦武王虽然仅在位四年,但是他积极推进秦国的扩张。有远大的政治目标,不仅要当诸侯盟主,更要统一天下,坐上周天子的宝座。在周举鼎就是展现自己,展现秦国的实力和秦国一统天下的决心。秦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在位长达五十六年。他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将秦国讨伐诸侯的战争全面展开,并且成功的削弱了各国的实力,特别是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齐国和赵国打的再无还手之力。从此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不可逆转。

与关东六国相比,秦国的起步条件较差。中原国家很多都是周朝建立时,祖先要么是宗亲要么是功勋而受到分封建立的诸侯国,而秦国是因为祖先非子善于养马才得到周孝王的肯定,分给土地成为周的附庸,方圆不到五十里,地位次于诸侯。对于秦人来讲,领土虽然不大,但总算是有了自己合法的封邑,对于低微的身份和地位算是有了一次提升。但是秦人所处之地一直有戎狄出没,经常遭受戎狄侵扰,所以也一直处于与戎狄不断的征战当中。秦国升级为诸侯国是因为西戎入侵周王室,周平王东迁时秦国国君护驾有功,所以才有了与中原诸侯平等的地位。然而中原各国却总是以蛮夷视秦,拼命与秦国划清界限,不与秦国来往。

相较于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秦人在与戎狄的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了“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的与戎狄无异的文化特点。这对于当时极具中原文化优越感的中原诸侯过来说,秦国就是一个异类,甚至还不如楚国。这一点秦国的历任国君都非常清楚。所以秦国不但长期面对戎狄的侵扰,还有“六国卑秦”的不断压力,这就使得秦国国君们必须时刻保持着清醒,否则就有亡国的危险。《过秦论》中说:“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乱世久了,人心思安,统一是大势所趋。在这条道路上也许会有很多种可能性,但是唯有有准备的人才会笑到最后。历史赋予了秦国这样很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秦国历代国君也很给力,时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没有一刻的放松,为秦国的强大付出辛劳,为天下的统一做着贡献。由此可见,秦国能统一天下那是时代的必然。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国旅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