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生活小常识大学生活二学习生活
我们j焦作矿业学院矿机专业是培养矿业机械设计、制造、实验、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大学四年,课程有三十门左右。
大一主要通识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画法几何、中共党史、英语、体育、计算机语言等,大二是基础课程:概率论、线性代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金属工艺学、哲学等,大三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电工电子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液压传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矿山电工学、采煤概论等,大四就是专业课:采掘机械、通风机械、运输机械、提升机械等煤矿“四大件”,最后一学期就是毕业设计、毕业答辩。
大学的学习生活,虽然没有高中复习时候的压力大,甚至也有一些同学在“混”,只追求能考“60”分及格就行,但焦作矿业学院的学风还是很好的,晚上、星期天有很多同学都在教室、图书股里学习。
刚读大学时,焦作矿业学院的教学楼
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很多,在这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汲取着营养。方方面面的书籍都有,自己想学的和想看的很多,报刊杂志期刊也很多,很多是在以前没有听到过的。学生借书,可以用借书证,一次可以借好几本书。没有课时,我一般都到图书馆看报纸杂志期刊。看也看不完,感觉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了。
受到哲学教师周玉清老师的影响,使我对于《自然辩证法》很感兴趣,毕业那一年还是跨专业考的是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尽管由于英语没有过线,而遗憾。记得周玉清老师在解释“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时说过一句话,他说到了那个时候,分配的原则是“各取所用,按需分配”,你不要用现在人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那个时候的事情,去理解那个时候人的思想境界,到那个时候,人们是可以做到“各取所用,按需分配”的,而不会去“占便宜”。就是这一句话,一下子理解了“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理论。在高中时,可能高中老师也没有理解,就让我们死背。
1984年,焦作矿业学院的实力在河南省内的几所本科工科院校里,还是很厉害的。仅有的几所本科工科院校,基本上都是部属院校,比如,郑州工学院是化工部属的,洛阳工学院是机械部属的,焦作矿业学院是煤炭部属的、郑州粮食学院是商业部属的等。
记得当时焦作矿业学院教师里,有好多名教授。我们机电系机械工程专家薛象恒教授(也是焦作矿院的院长)、齿轮设计专家胡来榕(是我们机电系主任)、液压传动专家曹慕家教授、 煤矿机械化专家林增禧教授级高工;采煤系的矿建专家李瑞教授、瓦斯地质专家彭立世和袁崇孚、通风专家石琴谱、采矿专家柴一言等教授。
1986年母校焦作矿业学院开始使用的新教学楼
上课的时间一般安排到上午,下午很少有课,或者安排实验课或者是“体育课”。下午很多同学就打篮球或踢足球,都很活跃。
我们那个时候还没有实行学分制,考试分考试和考查。主干课程就是考试课,相对比较严格,一般就是闭卷考试;次要的课程就是考查课,考查形式可以是闭卷也可以是开卷甚至是口试(矿山电工就是口试)。任课教师有通过率,每门课总要有两三个人以上的不及格,到下学期开学前进行补考,在不及格,就要到毕业前夕最后补考,再不及格,学位证就没有了,超过三门课不及格就不能毕业。每学年结束,补考后,还有三门课不及格者,要留级。我们专业,就有两三个人留级到85级,其中还有一个留级后,又一次出现三门课补考后不及格,被学校劝退,发“肄业证”,也有一个从83级留到我们84级的。
大学四年,几乎没有不及格的,但在体育课有一学期是100米考试,15秒及格,我好像是18秒,因此这学期的体育不及格,最后补考时及格,这是大学期间,唯一的一门不及格。
大学里主要是自学为主。大学教材很厚,一节课就讲几十页,不像高中一节课可能就两页。实在不理解的,可以同学们之间相互请教,也可以把疑问集中起来,等到教师的答疑时间,集中再问老师。
大三时,经过综合评比,获得了煤炭三等奖学金,发了60元。在86年,这一笔巨款,用这些钱首先买了一本一直想买的《牛津英汉词典》,应该是十几元钱。为了庆祝得奖,和好友到外面买了一只烧鸡,配上美酒,美美的的吃上了一顿,解解馋。
实习也是大学很重要的事情,也算课程,不及格也照样补考。大二开始进行第一次实习:金工实习,就在我们学校机械厂。这个机械厂就是为教学配置的,供有关专业学生机械实习实训使用,属于大学的一个部门。我们的矿机专业,金工实习对我们还是很重要的,主要实习车、铣、刨、磨、焊、钻、钳工、铸造等工艺,实习师傅都很认真,也很敬业,教授的很好。最后环节要制作一个工件作为金工实习作业。那时候,处于好奇,很多同学还自己亲自制作了一个书夹,现在我还留着使用呢。
这次实习中间,我们还到焦作矿务局朱村矿,第一次下井认识煤矿。朱村矿的采煤工作面很低,只有1米左右,人站不起来,都是弯着腰爬着走,在爬着走的过程中,突然听到“响声”,同学们还是都很害怕,原来是正常的拆卸“煤腿子”,也就是采完煤的地方,要把支柱卸下的时候发生的“响声”,之后再移到别的地方支护起来。采煤工作面环境很恶劣,很细的煤尘很多,从井下上来后,吐出来的都是黑色的。第一次感受到矿工的艰苦。
大三开始的生产实习,是在山西潞安矿务局王庄矿。这次外出实习,使我人生第一次出省,很是激动。坐上火车,火车通过涵洞在太行山里穿行,跨山西晋城,到达山西长治,之后坐市内公共汽车达到潞安矿务局王庄矿,住宿就在矿招待所。在来之前,带队的白石老师就给我们介绍王庄矿的机械化程度很高,是煤炭行业“综采”标杆矿。第二天,白老师和王庄矿的领导一起带领我们参观矿上的提升机房、通风机房和维修车间;第三天就开始下井参观运输机械和采掘机械。在100多米的采煤工作面里,几十架液压支架支护顶板下面的采煤机,一刀一刀的在旋转切割煤炭,切割下来的煤炭,直接落在“瘤子”(运输机的一种)上,再通过皮带运输机,直接井下煤仓里,最后再通过皮带运输机运输到井上煤场里。
王庄矿当时的采掘设备和技术在全国是很先进的。在采煤工作面尽管采煤机在工作时,也喷很多水,但采煤工作面还是煤尘很多,环境也很差,在工作面走一趟,从嘴里吐出的都是黑色的,当时想,采煤工人给再多的工资也是应该的,尽管当时王庄矿的采煤工作面的采煤工人月工资可以达到800多元(和地面工人比,在当时是很高的工资)。这期间,我们还到同属潞安矿务局另一个“综采”程度很高的煤矿----石圪节煤矿参观学习。
采煤工作面
大四一开始,我和班里几个同学,准备报考研究生,开始准备复习报考,参加1988年的研究生考试。那个时候,因为是国家分配,大家考研究生的动力没有那么大,因为三年硕士毕业分配时,本科的工资和研究生的工资差不多,研究生还要“耽误”三年时间,因此,我们班里参加复习的不多。我喜欢哲学,跨专业报考的是是华中工学院的《自然辩证法》专业。但因为英语没有过线,也没有考上。
大四最后一个学期是毕业实习,“课题”是《液压伺服系统计算机仿真》。我们这个组的辅导教师王老师说,我们这个“课题”实际上是不需要出去实习,让你们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开阔开阔眼界,看看大楼有多高,把思路打开。1988年3月初,在学校开好“介绍信”,借好相机,收拾好行李,我们一行四人,我提前一天先到洛阳找一个好友翟xx,第二天我到洛阳火车站接到他们后,再乘坐洛阳到西安的火车,一路上,过三门峡、穿秦岭、越华山到西安后已是深夜,又连夜转车到宝鸡时,已是早上,再坐市内公交到秦川机床厂参观液压知识。次日返回西安,到西安煤矿机械厂,参观学习采煤机知识。
一行四人在西安大雁塔合影
实习任务结束后,大家商议从西安出发到华山,攀登华山。我们下午达到华山脚下,听当地老乡说,晚上十点开始上山,到山顶时,刚好可以看日出。因此,我们在山下买好吃的
干粮,购买好进山门票后,在晚上十点开始登山,刚开始大家都很有劲头,台阶又又陡,越登越累,越登越慢,大家相互鼓劲。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的确很难攀登,有的地方的坡度至少80多度,感觉是就是直上直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走,腿又困又疼,完全是靠理性和毅力在往上爬。记得有段台阶,两边都是深不见底得悬崖,台阶两边是锁链当安全护栏,道路只能走一个人,还很陡,如果不是夜晚,很多人不敢过。快到山顶时,天开始下起了雨,感觉到冷起来了,在山上的一个庙里,有人卖一次性雨披,每个人买了一个,披着雨披,在山顶等天晴,等到天亮看日出,一直等啊等,天色已经大亮了,雨还没有停止的迹象,于是很遗憾的开始下山。
回到校后,在系里液压实验室就开始了毕业设计,参考了往届师哥师姐们的毕业设计以及老师指定的参考书籍,不断的在液压试验机上测试数据,还到学院计算机房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最后写成了大约四十多页的课题论文。之后,就准备答辩,辅导老师也认真的给我们讲解答辩的流程和时间控制,最后顺利通过毕业答辩。
自此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圆满结束。四年的时间,从高中生变成了一个大学毕业生,从仅仅会解高中题目的懵懵青年学生,变成了掌握一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是母校给我之后36年的社会生存技能,职业生涯能力,对社会做了一点点事情,感恩母校----焦作矿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