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养两个宝宝的日子带孩子先苦后甜家
#我的带娃日记#
看到平台搞得这个活动,特别是看到“我的带娃日记”这个话题的时候。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根神经。
带娃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
我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那个年代刚实行计划生育,对于“下岗”这个词运用还不广泛。
但我好像有预感似的,就怕孩子们长大以后因为学习不好,找不到好的工作。
因此很早以前,我就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在我的孩子们小的时候,我就想方设法去教他们一些知识。
但是八十年代初,两个人的工资都不高,日子过得紧巴的。除了吃饭,多余的钱也没有。
当时我们住在郊区,根本不知道“早教”一词。贫穷的经济也买不起一些儿童读物,更报不起一些培训班了。
我爱人在市里工作,我在郊区当老师,他的工作是一周回来一天,因此不管孩子的日常生活还是早期教育,都落在了我的身上。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每天自己写卡片教孩子。
单位开会的时间我偷偷写;晚上孩子们睡着后我抓紧写;节假日有时间也要集中写。
从最先开始的声母,韵母到后来的儿歌,唐诗宋词,数学的加法减法……
我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自己写卡片,孩子们小的时候在早教这方面是一分钱也没有投入的,投入的只是时间和精力。
现在想起来,小时候孩子们只有一本“成语故事”的书,这还是儿子在三年时作文比赛的奖品。
想起来当时我的工作也特别累。早出晚归地,但只要有时间,我就教他们。
记忆最深的是我一边做饭,一边教孩子学习的场景,把卡片挂在厨房门上,在做饭的间隙教孩子念拼音字母;在扫地的时候催孩子背乘法口诀;在晚上睡觉前让孩子背唐诗宋词;节假日在去公园的路上,也要给他们讲成语故事。
总之,抓紧一切时间给他们灌输知识。
可惜当时经济紧张,在开发孩文智力的同时,忽略了两个孩子其它方面的教育。
记得当时课外补课班的费用是一节课十元钱,但儿子上绘画班只去了一次就不去了。
由于小时候没有这方面的培养,郊区学校也不注重全面发展,所以当他考了大学以后,有一次重新选专业的机会时,面对清华建筑系这么好的专业和机会时,也只能放弃!
在带娃方面我付出了太多太多。孩子们大了点儿,上初中以后,女儿有些题不会做,尤其是数理化方面,当我也搞不懂的时候,我就领上她去老师家,直到弄懂为止。
苍天不负有心人,付出是有回报的。
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好的大学,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过上了他们当初想要过的好日子。
有人这样说:一个人的晚年幸福不幸福,就看孩子们的发展了。
孩子教育好了,他就是你的银行,否则,你就会成为他的提款机。
现在我可以骄傲地说:我家有两个银行,我的晚年生活
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