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摘花好人养花控诉菊花被偷采之后公安出
张亮家的菊花地,有游客在摘花。受访者供图
2023年11月中旬,正值菊花怒放时节,河南省南阳市一菊花农场主张亮发布视频称,自家种植的四五百亩菊花每天遭多人采摘、偷窃。在他发布的视频中,有3人正在地里采摘菊花,张亮装作路人向摘了半塑料袋菊花的人发问:“这摘得也不少哩,你在这摘都不怕人家人出现?”对方答:“少摘一点,溜着边摘。”
11月19日,26岁的张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是南阳市方城县清河镇廓封村张秀毓庄的村民,2017年开始在家附近承包土地种植菊花,用来加工成菊花茶。目前正是菊花开放和采收的时间。张亮称,每天都有几十起偷摘,“每天损失几百斤,像去年无人机喊着骂着,人都赶不走,已经造成了不少损失”。
张亮拍摄的视频传到网上后,很快引起争议。两天后,张亮删除了视频。他解释:“有网友觉得我给河南人抹黑了,所以我就把视频删除了,与任何人无关。”
“丢了河南人的脸”张亮介绍,方城县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2017年,“看到别人种菊花,当时的利润点也比较高,就跟着种了。”2021年7月,张亮成立了方城县义诚家庭农场,主要种植金丝皇菊、婺源皇菊、小皇菊等品种的菊花,每年的收益要看行情,行情好了能多卖点,“但是近两年行情都不好”。菊花地一直是张亮父母在打理,农忙时在外打工的张亮也会回家帮忙。
张亮回忆,从第一年开始种菊花时,就有人到地里看花,此后每年都有,尤其是在菊花刚开的时候,因为当地大面积种植菊花的较少,很多人图个新鲜。张亮称,来看菊花的多是周边人,几乎都是生面孔,周末时人比较多,但具体多少人他无法估算,“反正卖浆面条、烙馍卷菜、甘蔗汁等小零食的都在这附近摆摊”。
看花的人多了,随意攀折、采摘菊花的情况也就出现了。在此前的视频中,张亮称每天都有几十起偷摘菊花事件发生,以前在主要路口还围过篱笆,但“挡君子不挡小人”。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2年曾因偷摘菊花的事报过警,“警察也来了,教育了一下,罚了对方200块钱”。
张亮认为,自家的菊花地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来,与当地一些自媒体博主的“宣传”分不开,“就是那些拍小视频的,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在网络世界,张亮的菊花地有了名字,它被叫做“方城清河菊花园”,百亩的菊花园也被夸张为“千亩”“万亩”。
一位网名为“谢老二”的博主曾于11月12日推荐过张亮家的菊花地,“赏菊何必上开封,家门口就有成片的菊花,还不要钱。”“谢老二”账号的一位员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谢老二”本职工作是一名导游,平常账号里会发各地的美景,“让别人知道上哪玩”。采摘菊花的视频引起争议后,“谢老二”的评论区也不太平,有网友指责他“把人家种花的害惨了”。“谢老二”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不想过多解释了,越闹越多,也不得劲”。
上述员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觉得“谢老二”并没有引导大家去摘花,“他只是觉得花怪好,景色怪好,叫别人去看。只是有极个别的人摘花,有素质的人还是多的”。在“谢老二”那条推荐视频最后,他向游客强调“一定不要乱采摘人家的菊花,珍惜人家的劳动成果,也不要到地里踩踏”。
作为南阳人,上述员工认为随意采摘别人花的人哪儿都有,“不是说只有河南有这号人”。在得知该事上了新闻后,她更加生气,气那些不自觉的人“丢了河南人的脸”。
一位蹲在地头采菊花的游客。受访者供图
“摘花存在,但是极少数”张亮觉得是自己给河南人丢的脸,给河南人抹了黑。“身为一个河南人,我应该给河南人增光添彩的,结果我没想到(把视频传上网)会造成这么多不良影响。”张亮解释,来看花的人只有极个别摘了花,并没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1月18日,张亮发布一条澄清视频,“我拍摄视频的目的是劝导大家来这里打卡拍照的时候文明赏花,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一个误会”。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张亮态度反复,他有时承认这一切都是他个人的错,自己承担后果,有时又怒意十足:“我说句实话,有时候我真不想昧良心说话,我没错。”
对于自家菊花被摘,张亮的态度同样模糊不定。他有时觉得“人家那么远跑来了,就图个新鲜,摘点没啥”,有时又觉得“有个别人确实不应该摘,这是我的私人财产”。
11月19日晚,方城县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地政府也好,咱们宣传部门也好,是不可能去给人家施加压力的。但是当地政府第一时间看到视频后去了解情况了。”
该工作人员称:“他们这块地,是一个集观光、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基地。周末或是天气好的时候,会有游客到那打卡,只不过个别市民有一些不文明行为,比如想让孩子闻闻花香,或是出于好奇、留个念想,有个别的、极少数人会采摘人家的菊花,这个是确实存在,但肯定是极少数的,不可能说咱方城县百十万人都是这么没素质,不可能的,哄抢或偷盗等根本就不存在。”
其称,事情发生后,当地公安已经介入,出动警力到菊花地里维持秩序。“当地政府已经让村里的村干部、党员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告知去观光打卡的市民,这里可以打卡的,但是不能进人家地里去采摘或者踩踏。要确保农户承包的菊花不受损失,这个是最重要。”
张亮则否认自家的菊花地可以观光,“我们只是自己种地,不需要任何人宣传”。
“哄抢”还是“捡拾”?偷摘菊花事件并非个例,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秋收阶段,多地发生哄抢事件。10月3日,南阳音乐节多名乐迷财物被盗;10月14日,周口市郸城县发生“百亩玉米田被百余人哄抢”;10月31日,周口市淮阳区发生“数百人哄抢药材”事件。
11月19日,“数百人哄抢药材”当事人邱军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10月31日下午,机器正在进行第二遍药材收割,收到三分之二时,机器发生故障无法工作。当时田边已经围了一两百人,多是岁数大的老人。在机器无法收割后,一部分村民进地捡拾,后来人越来越多,邱军和他雇用的二十多人劝阻无效后便作罢。
邱军是周口市淮阳区冯塘乡代楼村的中药材白术种植大户,今年是他种白术的第六年,按以往习惯,上百亩地里会剩余一两千斤机器无法收割到的白术供村民捡拾。事件发生后,邱军感到心里不舒服,但又无力劝阻。
邱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当地民警共追回约八百斤白术,村干部也挨家挨户教育村民,“人家不让你进地,你进,说好听了你去捡,说不好听你这就是抢。”村里的喇叭也广播,教育大家“这种捡拾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
回过头再看这件事,邱军认为“也不能怪老百姓”,捡拾的村民都是年纪大的老人,好多都是文盲,也不懂法律,他们觉得这个东西掉在地里就能捡。对于该事件在网上引起的舆论,邱军认为对当地的名声影响很不好,采访中,他不断纠正记者的措辞,将“哄抢”改为“捡拾”。
北京德和衡(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绍华担心,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使大多数违法者认为他们的行为不会受到处罚,助长违法行为,使得更多的种植户遭受损失。
赵绍华坦言,对于此类未经农户同意擅自攀折、采摘他人农作物的行为,定性为违法行为仍有难度。首先是证据的固定和收集难,因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场一般在郊区,场地面积大,难以直接固定和收集行为人攀折、采摘的直接行为,往往是事后发现农作物被毁损;主观认定上也难,因部分农村地区确有允许本地村民在种植场内捡拾收割后遗留的少量或残次农作物的习惯,对此在法律评价层面,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存在难度。
赵绍华建议,在农村地区执法要突破“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像有的偷盗、哄抢农作物达到法定的程度,就应该严格依法采取执法行动,而不是继续依‘习惯’来模糊处理解决。要让当地村民知道,偷盗、哄抢或破坏他人财物将依法被追究法律责任,法不责众不会成为任何人的保护伞”,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村社会的普法工作,包括产权意识、物权意识,特别是向村民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专项规定,向村民讲解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告知村民其行为是违法的,是要受到处罚的。
(应受访者要求,张亮、邱军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陈佳慧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杜逢 胡倩
责编 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