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杆养花谷雨茶香悠然故宫茶事二三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谷雨宜饮茶,
茶的故乡在中国。
汉魏六朝时期,民间就有饮茶的习俗,而且,以茶入药,古人以为,茶若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唐以前没有形成固定的饮茶模式,人们把茶碾成末,有时和其他食物煮成茗粥,有时清饮。唐代的茶采摘后经过杀青、烘干,制成饼状,饮茶之前,先从茶饼上取下少许,然后碾末,水煮沸后将茶末投进去略煮,还要加盐。到了宋代,上至宫廷,下到民间,无不喜好饮茶。知己好友带来自家好茶,相聚比试高低,于是斗茶之风盛行。
清 严泓曾斗茶图轴(局部)
宋代的茶叶通常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把膏饼在火上稍加炙烤,然后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沸水,水面会沸起一层白沫。斗茶的人先要斗茶色,青白的就赢了;其次斗水痕,茶汤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茶痕,先退去的为负。黑釉茶盏衬托白色茶沫最适宜斗茶,所以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当时南、北方瓷窑大量烧制黑釉茶盏,尤以福建北部地区最突出。
宋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盏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宋 官窑青釉盏托
盏托又称茶托子,古人品茗用具,
防止手持茶盏烫手,最早见于唐代。
随着时光的推移,民间积极借鉴前人的制茶经验,逐渐形成散茶、紧压茶(如茶砖、茶饼)等很多品种。明代以后,人们直接饮用叶茶,最初还是煮叶,中期以后就是直接冲泡了,与今天的饮茶方式渐同。
作为一种雅好,越来越多的文人喜爱参加茶会。比如明代游春品茗的日常就是这样的:
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到无锡惠山游览,他们或围井而坐,或散步林间,或赏景吟诗,或观看童子煮茶。四周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环境幽雅。他们在茶会上很愉快,之后文徵明高兴地创作了一幅记事性作品,清丽细致地回顾了当天的场景。画面中青绿浅绛相融,一派悠然。
明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卷
再后来,茶会之风传至宫廷。
紫禁城里有座重华宫。乾隆帝既好饮茶,又爱作诗附庸风雅,就效法古代文士,把文人茶会搬进了宫。
崇敬殿正殿乐善堂
茶宴上著名的“三清茶”没有半片茶叶,选取冬雪为水,小巧的茶盏为器,承袭前人在盏中以“梅花、佛手、松子肉”代茶的传统,颇得古人遗风。
清乾隆 矾红彩瓷三清茶诗茶碗
清 银镀金莲花式茶船
茶船,主要目的是防止喝茶时手指被烫伤。
茶宴需要有丰富的储备。宫廷茶库里,有来自两广的银针茶、梅片茶、珠兰茶;来自福建的莲心茶、花香茶、郑宅芽茶、片茶;来自云贵的普洱茶、芯茶、芽茶;四川的仙茶、菱角湾茶、观音茶、春茗茶、名山茶、青城芽茶、砖茶、锅焙茶;陕甘的砖茶;江苏的阳羡芽茶;安徽的松萝茶、雀舌茶、涂尖茶……品类繁多,数量庞大。
清 仙茶
源自四川,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
清 大凸花茶
清 龙井茶
清 普洱方茶饼
普洱茶,因产于云南普洱府(今云南下关一带)而得名,
为清宫中喜饮佳茗。
清 小种花香茶
清晚期 人参茶膏
清晚期 普洱茶膏
这么多好茶,用什么来品呢?清代的一种流行,几乎决定了我们今天的茶具选择习惯。
那时候,宜兴陶业繁荣,紫砂泥地色的天然之美得到关注。宫中创烧成功“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珐琅彩壶,由此诞生了真正的“宫廷紫砂”。雍正帝同样崇尚紫砂,但雍正朝的紫砂壶素面为多,在古朴中凸显自然美。乾隆帝向宜兴定烧茶具并钤刻御制诗,成为御用茶具的一个特征。清代茗壶自康熙、雍正朝起,不再以实用为主要功能,而是逐渐倾向于展现艺术性和观赏性。
清 宜兴窑竹节式茶壶
清 乾隆宜兴窑莲花式茶壶
很多紫砂器的表面,匠人们用细润的泥浆做堆绘,更让紫砂材质散发出不一样的恬静之美。
有的绘碧波粼粼的湖面上,簇簇芦苇在微风中摇弋,一群大雁飞临水面。
清乾隆 宜兴窑紫砂芦雁纹六方茶叶罐
有的绘幽静的山间庭院中,堂屋内的主人和来访的高士谈兴正浓,琴童穿院而过取琴助兴。厢房内一侍童正对炉扇风煮茶。
清乾隆 宜兴窑紫砂御题诗烹茶图壶
还有的,绘湖石缝隙间老梅斜出,花满枝头,或盛开,或含苞。
清乾隆 宜兴窑紫砂御题诗梅花纹茶叶罐
当时的人在家吃茶,出门吃茶,集会吃茶,自娱吃茶,但这么多用具难免不好携带。他们专门设计了用于装置全套茶具的茶籯,茶壶、茶碗、茶叶罐、茶炉,一拎就走。
清 桦木雕手提茶具格
清 胤禛行乐图轴(局部)
这个春天,
在家里静心吃盏茶,
把所有的安稳和清气都吃下去,
共同期待夏天的相聚。
参考文献:
刘宝建.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清宫的茶库、茶房与宫廷饮茶文化.紫禁城.2008.07.
王健华 高晓然.无由持一皿,寄与爱茶人——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窑紫砂壶.紫禁城.2007.05.
林勰文.“事简茶香”——从茶具看唐、清两代宫廷茶文化的价值取向.紫禁城.2013.12.
王镜轮.唐宋的品茶方式.紫禁城.2010.5.
章传政 肖正广.中国药茶发展述略.农业考古.2019.05.
责任编辑 / 谢菲 美术编辑/鲁婉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