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壶盖养花两千多年前就有暖壶了为了喝上一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用热水器,想喝热水也可以随时喝,但在以前,暖壶可是个稀罕物事,而要说起暖壶的源头,还得从宋朝说起,寒冬腊月里,古人一样想来口热乎乎的水。
北宋有个张虞卿,从地里挖出个黑瓶子,拿到书房里养花。正值冬天,一天夜里忘记把瓶里的水倒掉,心想这下坏了,肯定冻碎了。
结果第二天一看,屁事没有,好着呢。非常奇怪,试着把热火倒进去,一天依旧热热的。便当成了宝贝,和朋友郊游时也拎着,啥时候倒出水来都是热的。
可惜后来让仆人给碰碎了。这才看出其“夹底厚几二寸,有鬼执火似燎,刻画甚精,无人能识其为何时物也。”
这个鬼画符的东西便是暖壶的初始。
暖壶最早出现在北宋后期。那会儿叫“暖水釜”。《夷坚志》有爱画花鸟写瘦金体的徽宗让匠人用琉璃瓶镀金最终制作成暖壶的故事。
暖壶从此成为世人喜爱的事物。《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一个独特的行当,“提瓶卖茶”。“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
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这个提瓶可不是今时街头,随处可见的茶馆里徜徉的,可玩出“凤凰三点头”的那种绝活的大茶壶,而是旧时乡里常见的“宽口、长颈、长腹、瓶口安有开启的瓶盖,还有把手”的暖壶。
乡间的暖壶,铁皮或竹编外壳,上面漆画着龙凤或其他呈祥的内容。譬如“喜鹊登枝”、“花好月圆”。
文革时还有高举红宝书的女红卫兵。我幼时常无聊地拿作业本描,最终也没把自己搞成艺术家,还老挨母亲的骂,跪搓板。
毕竟那会儿挣钱颇难,作业本正反面都要被利用,纵使全写上字,还会被乡里的老人要去,细细地裁成二指宽的小片儿,揣怀里。
无聊时,抽出一张来,用掌平托着,另一只手从腰里掖着的烟包里捏些碎烟叶出来匀匀地在上边撒成线,然后麻溜地卷起,又习惯地用舌头一舔,粘成冰激凌底座那种圆锥形的旱烟卷,美滋滋地吸着,大口吞吐烟气。
抑或不裁,撕一张下来,蹲在灶火跟前,撅着屁股引火。再或到茅坑里揩屁股。还有积攒起来卖钱的,反正不能像现在随意扔掉。
那时候,暖壶虽不是稀罕物,但定是小心翼翼地使唤。毕竟是易碎品。坏了,也要花钱。供销社和土产日杂卖胆,卖壳,卖盖,卖瓶塞的都有。
不像这会儿,坏个胆,就要扔掉其他的,重新买个全套的。浪费极了。且那会儿,每个人家至少两个壶,很少有单个的,乡人讲究个好事成双,除非这家人鳏寡孤独,懒散惯了。当然还有个缘故,只一个人时,烧两壶水颇费柴炭,不划算。
姑娘出嫁时,暖壶是陪嫁,依旧是一双。且多为大红底子的,画着富贵牡丹之类的,至少上边漆有双喜的。
过来安顿在人家里,一壶水喝着,一口锅吃着,就是热热闹闹的一家人。再有,壶是带把的,若夜里成梦,有人来送壶,千万别推辞,乡俗是这天受孕,定是儿子。
胡聊不胡说,胡言不胡闹,胡聊人文隶属红橙学院MCN矩阵签约自媒体,垂直人文领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