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记养花好文鉴赏养花奇遇
养 花 奇 遇
吴 天
人到中年,我终于有了新房,有了阳台。不久便有了花盆,有了红花绿叶,有了蜂飞蝶舞。阳台很快爆满,花满为患。如今是竞争年代,花儿们,对不起,请各显神通,互相竞争吧!
我撤下了最差劲的一盆花,请它靠边稍息。那是一盆德国兰,极普通,极寒碜,极碍眼,毫无观赏价值。花盆破旧,开裂瓦口,盆周扎了一圈铁丝,令人不由联想到腰扎草绳的叫花子;叶片粗俗得像绿色的长舌头,显得笨拙、土里土气,如同旧式分头往两边大大咧咧分开;春天,叶片中间会蹿起一杆绿箭,箭头绽开后冒出几朵粉红,不香不艳,三五天之后便蔫败零落。这样不起眼的花,岂不太有损阳台的光辉形象?
我将它理所当然地扔进杂棚,打入冷宫。杂棚位于楼下,专门堆放破烂,阴暗潮湿,蛛网密布,是一个被阳光遗忘的角落。这样的地方,显然很适合它的“身份”,谁叫它毫无竞争力呢?漂亮的阳台,自然应该属于漂亮的花卉!我很快忘了这盆德国兰,忘了整整一个冬季。春天来了,春雨淅淅沥沥,阳台上又开始争芳斗艳,开始又一轮新的竞争。
淅淅沥沥的雨声冷不丁提醒了我:杂棚顶上的石棉瓦裂了一条小缝,雨水漏下,还不把杂物都淋湿啊?我急急忙忙跑下楼,推开久违的杂棚门,恍惚之间,只见漆黑的杂棚内闪出一道白光,耀眼夺目。细细一看,白光仿佛凝固了,静止不动。再仔细辨认,我就惊呆了:蜘蛛网下,破破烂烂中,阴暗潮湿间,腰扎铁丝的花盆内,冒出了神奇的白色的……童话?天哪,这不是那盆“下岗”了的德国兰吗?
不错,是那盆德国兰,可它已摇身一变,变成了一盆雪景,一盆冰雕!谁见过雪一样洁白、冰一样透明的德国兰?那左右分开的叶片,通体洁白,通体透明,差不多看得见叶脉内若有乳汁缓缓流动;叶片中间笔立直竖着一杆白玉般的箭头,晶莹透亮,箭头初绽,几朵白色花苞欲放未放……它的整体没有一丝绿色,白得圣洁、端庄、一尘不染,透出一种高雅的气质。我很长时间一动不动,真的担心:哈一口热气,会不会就把它吹化了?
杂棚多黑,它偏偏洁白如玉!
杂棚多脏,它偏偏一尘不染!
杂棚多贱,它偏偏气质高雅!
见不到阳光,得不到青睐,仅靠石棉瓦漏下的一点雨水,还生长,还开花,还笔直挺立,还抖擞风骨来一个与众不同!历经坎坷,屡遭冷遇,命运多舛,它偏偏独具异彩,让人大吃一惊!一个冬天,它曾经怎样寂寞过、怎样挣扎过、怎样期待过?正是磨难,造就了它独特的风姿,使它脱胎换骨,一鸣惊人!
我小心翼翼将它抱回家去,全家人“唰”地站了起来,双眼圆睁,大惊大骇。没有任何争议,全家一致同意为它平反,为它恢复显赫位置——以“头版头条”的待遇占踞阳台。它果然不负众望,婷婷玉立,以压倒群芳的绝对优势,使阳台上所有的花卉都黯然失色。邻居们闻讯后纷纷跑来,争先恐后一饱眼福,赞叹之声毫不吝啬地献给这盆奇花。消息不径而走,报社记者来了,摄影爱好者来了,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络绎不绝,挤得家里水泄不通。一整天,照相机争相拍照,闪光灯不断闪烁,想必破花盆和扎在花盆腰间那一圈锈铁丝,也跟着沾了不少光吧?地方电视台专门以《白花仙子》为题,作了专题报道,引起了更大的轰动。可惜,这盆奇花仅仅风光了……二十四小时!
第二天,我就发现有些不对劲:叶儿和箭杆都若有若无地呈现出一丝半丝淡绿,花朵隐隐约约渗出一星半点浅红,这才猛然想起该死的“光合作用”。看来,阳台虽然显赫,却只能使它回归常态,恢复平庸。但,难道让它屈尊再回到暗无天日的杂棚去吗?如今它可是名花,炙手可热,怎可再打入冷宫?犹豫之中,第三天,绿色便像潮水一样涌上叶片,涌上箭杆,花朵也变得粉红、俗气……满怀新奇,希望一睹“白花仙子”芳容的人们,相继失望而去:它虽然身踞阳台,但又变成从前那盆极普通、极寒碜、极碍眼,绿得俗不可耐的德国兰。
这盆德国兰似乎告诉我一点什么,让人联想到很多很多。我说不清它究竟告诉了我什么,但说得清的是:谁又敢保证,他永远也不会失去生命的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