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氏起名知否原著故意恶心盛明兰的申氏读懂
《知否》原著中,齐国公府老公爷过寿宴,因宁远侯府和襄阳侯府祖上有亲,于是便邀请了顾廷烨和盛明兰参加,宴席结束后,齐衡的第二任妻子申氏执意要送盛明兰出门。
申氏不缓不急的慢慢聊着,明兰也有一句没一句的应和着,突然,申氏停下了脚步,盯着明兰的眼睛问到:
“舅母可知,我那一双孩儿,起了个什么名字?”
明兰:“仿佛是叫……玉姐儿,翰哥儿么?”
申氏:“那是小名。大名是相公起的,一个叫玉明,一个叫翰明……是明白的名。”
盛明兰以为齐衡对自己旧情未了,所以给自己的孩子取了带“明”的名字。怒火中烧的盛明兰见了齐衡之后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斥责,让他赶紧给自己的一双龙凤胎儿女改名字。
后来在郑大夫人的解惑下,盛明兰才知道自己冤枉了齐衡,两个孩子姓名中的“明”字,不过是齐家的字辈而已。
申氏那么做,是故意恶心盛明兰。
她想让盛明兰知道她的日子过得很憋屈,很不痛快,于是想让不知道取名字的盛明兰也不痛快。
申氏故意挑衅盛明兰,为的不过是一个极其卑微的理由:我丈夫的心里竟然没有我。
齐衡是京城第一美男子,才高勤恳,出身豪门贵族,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又不贪花好色,便是申氏在孕期,齐衡也不曾收过通房,除了一颗心不知飘在哪里外,他们的婚姻实在无可挑剔,比起家中一干姐妹,申氏已是幸运太多。
而且彼时的平宁郡主,已不如当初那般趾高气扬,嘉成县主死于非命后,齐衡消沉过一段日子,儿子肯再娶亲,平宁郡主是一心一意希望儿子和新媳妇的感情能够和顺美满,是以对于小俩口的事,从不插嘴过问,还会时不时的提点申氏。
古代女子在云英未嫁时,是没有资格谈爱情的,整部《知否》里,只有如兰例外。可如兰能下定决心嫁给文炎敬,是因为婚前文炎敬对她和盘托出家中的种种,还保证婚后和如兰站在一条线上。
即便如此,如兰在婚后也没少受婆婆的刁难,吃了不少苦头。
还有华兰,嫁到袁家后婆婆就存心拿捏她,还一门心思地算计她的嫁妆。袁文绍这个愚孝男被华兰掰正后,确认了夫妻齐心这个真相,华兰才敢全身心地为夫君谋划。
没有亲婆婆的盛明兰,嫁到顾家这个虎狼窝后,也是有了顾廷烨的撑腰,盛明兰才敢心无旁骛地去和小秦氏斗。
旧时女子以夫为天,丈夫的维护和婆婆的为人决定了新妇日子的好坏,丈夫心里的那一点“有”是女子生活在婆家的依仗。
以上这些,对于申氏来说都不是问题,齐家人口简单,申氏没有妯娌姑子小叔烦忧,齐衡对她相敬如宾,婆婆对她客客气气,她也不用烦心婆媳关系。
对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子来说,真是美满不过。
只是俗世凡人永不满足,她有了美满的家庭,就想拥有丈夫全心的爱,当她发现这份爱不属于她,她就不甘心。
或许,这也是真实的人性,要不然何来得陇望蜀一说。
平宁郡主曾委婉地提点申氏:太过端庄自重,少了情趣,不妨开朗疏懒些。
齐衡从小被平宁郡主管得极严,说过话的女孩本就不多,申氏一番查探求证,确认了齐衡心里念念不忘的那个人就是盛明兰。
申氏知道后,心里憋着难受,于是趁明兰赴宴时故意说出孩子的名字让她知道,让不明所以的盛明兰也跟着憋屈。
其实,换任何一个女人知道自己的丈夫喜欢过别的女人,心里多多少少都会有点不舒服,这是人之常情。
但婚姻生活,即使时代不一样,道理也是相通的。
盛明兰对顾廷烨说:“俗世夫妻,纠缠太多容易伤,平静含糊地过完一生,才是最好的。”
婚姻里,要有难得糊涂的心态,事事较真,件件要掰扯清楚,那是用放大镜去看生活,而事实是,没有哪个人能经得住往细处剖析。
原著里的申氏自然不懂这些,给盛明兰找不快之后,她恨不能把自己拴在齐衡身边,亦步亦趋地跟着,是以,齐衡被外派赴任,申氏执意带上一双儿女同行,最后母子三人死于时疫。
盛长柏外派赴任,海氏同行,考虑到山高路远,海氏把孩子留在了盛家,让祖母和王氏代为照顾。
申氏因为一己执念,最后伤人伤己,想想真挺可怕的。
对比原著,剧版申氏的改编显得格局更大。
当申氏看到一对无锡大阿福娃娃的时候,明白了丈夫的心不在自己身上的缘由,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想着该怎样好好经营日后的生活。
她一心想丈夫所想,急丈夫所急,后来毫无芥蒂地帮助明兰,让齐衡看到了她的善良和可贵之处。
齐衡被申氏打动,终于在月色之下向她表露心迹,说她是他的别有天地,这份表白,不亚于“只羡鸳鸯不羡仙”。
剧里的申氏,对自己是有信心的,她懂得蝴蝶虽美,但不一定要用网兜住困在身边,而是好好地去种一片花田,待花盛开,蝴蝶自然会心甘情愿的飞来。
婚姻生活,一个是难得糊涂,一个是知足常乐,不能抠细节,抠细节就没有对的人,所以,还是且行且珍惜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上一篇:起名学派取名六大派你是哪一派
- 下一篇:属虎起名禾字可以吗晏平起名宝宝起名虎年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