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世界观察

剥豆豆的小窍门晋南农村妇女用公鸡豆豆做箅

发表于:2025-10-28 09:38:32 来源:蜜蜂资讯

近日,摄影师到晋南山村采风,在六官村遇到几位老年妇女,她们用当地山坡上生长的一种野草缝制箅子,便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种农家环保纯天然箅子的制作过程。图为68岁的姚引珍大娘正坐在炕上用针线将野草的秸秆串起来。

箅子架在锅里是用来间隔水和食物的,是蒸焖食物的炊具,大多为圆形。以前是用竹片、木头、秸秆等制作而成,现在市场上卖的大都是金属材料制作。但在晋南农村,村里的老百姓还是习惯用植物的秸秆做一些较软的箅子,铺在金属箅子上,用来蒸焖饭、馏馍馍和热食物。

在一户人家的门洞口,一名妇女坐在门洞口清理野草上的叶子。制作箅子使用的是当地一种野草的秸秆,首先要把野草的叶子和头部特别细的部分去掉,留下中间匀称的秸秆部分。摄影师询问了三位正在制作箅子的老人,都说不出这种野草具体的名字,只知道大家都叫它“公鸡豆豆”,也就跟着大家一起这样叫,估计是它成熟的时候长的穗像公鸡的头部吧?

剥去叶子后,要把秸秆头部和根部剪去,然后按照秸秆的粗细程度,分类码放到一起,粗的做成一种,细的做成一种,这样做出的箅子才能匀称好用。

68岁的姚引珍大娘是制作箅子的能手,她做出的箅子除留一部分自己使用外,其它还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出售。“以前都是用麦秸秆做,但麦秸秆吸水后会变软,用不了几次就坏了。主要是现在都用收割机割麦子,留不下长的麦秸秆了。用公鸡豆豆的秆结实,有弹性不容易断,还可以多次频繁使用,就是现在也不多见了,得去野地里寻找。",姚引珍大娘说。

别看姚大娘已经68岁了,穿针引线还是十分的麻利,一根棉线轻松地穿进针眼里。她说,做箅子的公鸡豆豆是自己从山上割回来的,然后整理好,坐在炕上一针一线的缝串起来,做好一些后,拿到集市去卖,“卖的价钱不贵,大的一个五块钱,小的一两块,赶两三个集做的也就卖个百十块钱”,姚大娘边穿针边说,“公鸡豆豆不但好用,还有一股植物的清香味,用它蒸出的馍馍好吃得很,买的人还不少呢”。

姚大娘正在缝制秸秆箅子。公鸡豆豆的秆比麦秸秆要硬实很多,每次都要用顶针使劲才能将针从秸秆的中间穿过去。

“快过年了,各家各户都要蒸馍过年,要这种箅子的人家也多起来了。冬天农闲没事干,我就多做一些,卖一个是一个,最起码能挣钱吧”,姚大娘的旁边放着两个做好的箅子,这些箅子是比照着金属箅子的大小制作的,不然放到锅里大小不一样就麻烦了。

姚大娘说,缝制时,要先从秸秆的中间位置开始穿针,将秸秆一根根地串到一起,然后再缝制两边,最后拓在金属箅子的比划大小剪成圆形。

姚大娘做的箅子根据锅的大小,制作有着各种大小的规格,每一种捆成一个捆,然后装进布袋子里,每到逢集市时就拿出去卖。

姚大娘做箅子时使用的工具有剪刀、剪秸秆的剪刀、棉线板、刀、金属箅子等。

姚大娘将一个做好的箅子放到铸铁箅子上比对。

同村的另一位老人也在家里做箅子,她是为自家过年蒸馍准备的。这种箅子以前家家户户都使用,农村的母亲们常用它为我们蒸出美味的饭食,但随着金属和塑料制品增多,植物箅子在慢慢的减少,城里的人想用也很难找到买的地方。制作它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嫌麻烦都不愿去做,不知道随着老年人慢慢老去,这种传统篦子还会有吗?欢迎留言分享。【黄河湾原创作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关注黄河湾。

读友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杂志

大众标准化期刊

中国水运投稿